00:IP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应用专业概述-p23.ppt

00:IP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应用专业概述-p23.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核心课程大致可分为四方面:一、基础课:ip通信、程控交换技术 这两门课是后期所学课程的基础 在ip通信课程中主要学习一些ip网络知识,对整个ip网组成、技术知识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和掌握。 二、接入技术:EPON又叫做宽带接入技术,主要应用在接入层网络中,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如FTTH光纤到户等 可以给我们提供更高带宽、速率来满足生活中高效、快捷的需要。 三、承载技术:有两方面 IPV6技术和光传输技术 四、业务信息化应用: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三个方向 * * LAN:局域网、MAN:城域网、WAN:广域网 、WLAN:无线局域网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 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 内容:1、说道ip网络,就不得不提到TCP/ip协议 及其四层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接口层以及和OSI7层结构的对应关系,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封装、解封装流向示意图 2、与ip网络相对应得各种的网络设备:HUB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3、ipV4地址分类 * Pon网络的发展: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及其各pon技术产生时间:1996年ITU-T颁布G.982 (PON标准建议)、1998年ITU-T 颁布G.983(APON标准建议)、 2000年12月成立IEEE 802.3ah工作组,制定EPON标准建议、2003年3月ITU-T颁布G.984(GPON标准建议)。各个pon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实际应用情况。 Pon网络包含三部分:局端设备OLT、用户侧设备ONU、光分配网ODN 无源光网络原理: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实现单纤双向传输。主要应用于FTTx 如:FTTH、FTTB、FTTC等,用于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 * Ipv6产生原因:ipv4地址紧缺,IPV4 中为缓解地址不足的问题, 采用网络地址翻译( Network Addres sTranslation, NAT)的方法, 它是一种将无法在互联网上使用的保留 IP 地址翻译成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合法IP 地址的机制。然而, NAT 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首先, NAT 会使网络吞吐量降低,由此影响网络的性能。其次,丧失端到端的IP跟踪能力,一些特定应用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Ipv6应用 如果说IPv4实现的只是人机对话,而IPv6则扩展到任意事物之间的对话,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服务,还将服务于众多硬件设备,如家用电器、传感器、远程照相机、汽车等,它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深入社会每个角落的真正的宽带网。而且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非常巨大。 Ipv6技术优势 Ipv6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提高了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IPv6增加了增强的组播(Multicast)支持以及对流的支持(Flow?Control),这使得网络上的多媒体应用有了长足发展的机会,为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IPv6加入了对自动配置(Auto Configuration)的支持;IPv6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IPV4 向 IPV6 的过渡:隧道技术;双栈转换机制(DSTM) IPV6 应用展望 IPV6近乎无限大的地址、 网络安全设置、更高质量的端与端服务等优点,决定了它有许多IPV4无法实现的应用。有人说 IPV6宣告了信息化新时代的到来。 * * * * * *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业界提出固定通信网与移动通信网融为一体的FMC概念,用户不论在固定环境中,还是在移动环境中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获得相同的应用,业界对于FMC的关注程度一度达到顶峰,然而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标准化工作的缺乏等原因,FMC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相应的业务也没有广泛开展。 事实证明,那不过是一场纸上谈兵的讨论罢了。人们只沉醉在固网和移动网融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里,却小看了业务模式操作和技术在网络融合中的困难程度,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FMC的发展停滞下来。实际上当时真正的潮流是固网运营商相继剥离自己的移动业务,最终形成固网和移动两大阵营“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局面:不同的用户群体,不同的后台支撑,不同的经营策略。现在,竞争的巨大压力使得固网运营商重新考虑FMC的价值。 从2004年开始,固定移动融合(FMC)成为电信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因为FMC直接关系到网络发展的方向。据专家表示,2006和2007年将是FMC技术和业务发展道路上十分关键的两年,估计移动和固网之间界限的消失会发生在2010年至2012年左右,其中全IP网络会是这一进程的主要驱动力量,制定并形成统一。 固定移动融合(

文档评论(0)

189****6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