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如何改造生产组织清代前期苏州棉丝手工业.pdfVIP

商人如何改造生产组织清代前期苏州棉丝手工业.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商人如何改造生产组织清代前期苏州棉丝手工业

商人如何改造生產組織?清代前期蘇州棉、絲工業的放料制生產 邱澎生(2001/8/ 1)∗ 明清中國是否出現「國民所得持續增加的現代經濟成長」?絕大部份學者都 持反對或保留意見。但為了照顧明清中國市場規模明顯擴大的事實,那些基本上 持反對或保留意見的部份學者,乃提出一些不同名稱,用以形容當時中國那種「確 有變化但又發展不夠」的經濟變動,諸如「廣泛性成長」(extensive growth)、「缺 少發展的成長」(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以及「稀少、微弱、發展遲緩的 資本主義萌芽」。 近年來,學界開始加速將不同意見化為具體研究成果,重估明清中國的經濟 發展程度及其性質。王國斌先生強調經濟成長動力可區分為四類不同路徑:由勞 動分工與商業擴張所引起、由投資增加所引起、由技術進步所引起、由更有效的 1 經濟組織而提高產出所引起;王氏主張:直至西元 1800 年前夕,明清經濟其實 深受第一種成長動力所推進(他稱之為「斯密型成長動力」),並不遜於當時歐洲 先進地區的經濟成長。李伯重先生以西元 1550 到 1850 年間江南地區為範圍,反 駁那些傳統中國手工業只有「量的增長」而無「質的變化」的提法;以當時僅次 於農業產值的絲、棉紡織工業為例,李氏論証江南紡織工業不僅總生產量和從業 人數都有鉅幅「量的增長」,而在生產方法、工具、效率方面,更有組織創新與 2 勞動生產率提昇的「質的變化」,他稱之為明清江南地區的「早期工業化」。 ∗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個人首頁:.tw/~pengshan/ 1 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李伯重、連玲玲譯,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1998,頁56-57。 2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後文簡稱李 伯重,2000),頁37-38。 商人如何改造生產組織?清代前期蘇州棉、絲工業的放料制生產 邱澎生 王、李二位學者都以專書論証明清中國的「斯密型成長」或是「早期工業化」, 重新開啟了西元 1800 年以前「中國經濟是否真的落後西歐」問題的討論,這與 許多學者目前重新省視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史的「獨特性」同步,大家可謂都正在 3 以重新認識中國經濟史來改寫「世界史」。 王、李兩位學者之所以能重估明清經濟發展程度,其實是有他們本身以及許 多重要學者的富厚研究做支撐,特別是十多年來對明清長程市場貿易量的估算, 突顯了王、李兩位學者論証基礎的堅實性。吳承明先生具體點出由明到清全國長 程市場上貿易商品的結構性轉變,雖然糧食依然占最大比重,但是棉布則取代食 鹽,成為最大宗的工業商品。進入長程貿易的商品棉布數量,由明代年約 1,500~2000 萬匹,增加到 1840 年代的年約 4,500 萬匹(單以江南蘇、松地區每 年賣入長程市場的棉布計算,約有 4,000 萬匹);這個商品棉布數量,則只占當 4 時全國棉布總生產量的 14.3%。 范金民先生對明清江南棉布、絲織品的商品量 做了進一步考察與推估:清代前期,「整個江南年產布興盛時,多達7,800 萬匹, 進入市場的商品量當在7,000 萬匹之譜」;「江南絲織業在興盛的乾嘉年間,每年 5 生產的商品性絲綢相當於綢類一千數百萬匹,價值 1,500 萬兩」;較之明代,「增 6 加三十五倍以上」。 這麼大規模的江南棉、絲工業產品進入長程貿易之後,不僅衝擊江南本地的 7 8 農村家庭生產關係,也對江南城鎮的工業生產組織造成影響。中外學界對清代 3 Timothy Brook and Gregory Blue eds. Chin

文档评论(0)

1hone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