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思品情境教学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情境教学法
作者姓名:孙新宝
单 位:寒亭区朱里镇周家庄小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情境教学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结构看,它可分为四个教学环节:入境——明理——强化——导行。
一、入境阶段
通常选用与课文内容一致或接近的比课文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也可以用与课文内容有关系的歌曲、游戏等引入新课;还可以用名言、诗、词等引入新课。如上五年级《同是炎黄子孙》一课,先请同学们听歌曲《我的中国心》,通过歌词来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激起学生的爱国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上五年级品德《为了祖国的振兴》一课时,当讲到“祖国不会忘记他们”这一部分时,就可以用钱学森的故事来进行导入。对这些故事,学生平时生活中就有所接触,课堂上讲这些故事,无疑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明理阶段
一般采用两种:创设直观情境和创设问题情境。
1、直观情境就是实物的直观,在教学中演示各种实物、观察标本、实际操作、现场参观等。在上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站在泰山顶峰》一课,教师可以放一下有关泰山的录像资料,使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插图,旨在通过这些直观的插图给学生以启示,达到导行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就可注重在这些插图上做文章,创设环境,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林海雪原》一课时,可利用插图制作课件,使插图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且具有连续性。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感知。这时抓住时机进行导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品德与社会课上要使学生感到有兴趣,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创设具体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按教学要点、按课文思路而设置的种种疑问,让学生在逐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把握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教师设疑尤其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应逐步深入,成为串起每个教学要点的链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一步步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好大一个家》时,可以通过讲故事入情景。随着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学生会随故事情节产生情感变化。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启发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学生的爱国情感就被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时常发现有些课文单调、抽象,一时难以摸到边际,流露不出感情,因而造成学生学了课文无印象,行为习惯及规范很难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就需对学生质疑来完成情感的激发。如教三年级下册《节约用水》,在学生的眼里,自然界中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别是我们潍坊地区,水资源丰富,多用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而对多用水认为是无所谓的。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可通过质疑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问:你每天用多少水?生答:10斤。师问:你是怎样用的,干什么了?生答:喝的少,浪费的多。师问:你知道1斤水能干什么吗?生答:不知道。师讲解水的作用。这样一提问,学生的道德情感被激发了出来,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明理”是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环节。“理”只有合乎实际、真实,才能让人有“真”的感觉,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所得真实效果的关键。如: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一课时,学生提出有些工作累、脏,有些工作轻松、干净;有些工作收入高,有些收入低;有些被人看不起,有些受人尊敬等一大堆现实问题。面对学生的大实话,教师应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例如:在讨论工作轻松和辛苦时,适时引导学生对教师、工程师的工作与建筑工人、农民的工作在劳动量、方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出劳动无谓贵贱之分。在完成第一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收入高低”的问题:即以清洁工人和电脑软件设计者的劳动价值对比,揭示劳动本身没有贵贱,工资的多少在于为人做贡献的大小的道德观念。最后可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到老师所说的“理”是合乎情理的,课文观点是可信的,于是这种“理”就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知”,而这种“知”,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条条,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观点,而是学生综合自己各种感官的反映,通过大脑加工所悟出的“真知”。在以上三种认识的讨论中,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己提出的看法中,扭正了一些有偏差的价值观,从而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
三、强化、导行阶段
这阶段多采用创设现实情境的方法,一般是指在“明理”环节之后的巩固,深化、导行阶段所采取的现场采访、评析实事等。现实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幻灯、图片、挂图、录像、小品表演等把与课文有关的正反方面的具体事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道德观点去辨析、判断实例的是与非、美与丑;也可以师生口述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事,然后大家共同探讨,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它。此时可活用范例,以行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共21张ppt).pptx
- T梁预制及架设安全专项施工方案.doc VIP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doc VIP
- 《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100kmh AH型电客车架修技术规范》.pdf VIP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招聘社区工作者18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杭州西奥电梯有机房客梯使用维护说明书.docx
- 江西中烟工业公司笔试试题2025.docx VIP
- 《GB/T 40484-2021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pdf
- 《我是中国公民》教学设计最终版.docx VIP
- 88J14-4(2006) 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