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20100903161538).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1 《项脊轩志》导学案 2010.9.3 编写 、审定: 杜欣亭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主要的文言知识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3、 HYPERLINK /Article/ \t _blank 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2、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三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 合作探究 四 课时 两课时 预习案 作者简介 HYPERLINK /view/40388.htm \t _blank 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 HYPERLINK /view/3082.htm \t _blank 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解题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接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 "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 掌握文中以下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室仅方丈? 又北向 凡再变矣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室始洞然 旧时栏楯 久不见若影??或凭几学书??比去 亦遂增胜 吾妻来归 始为篱,已为墙? 三五之夜 呱呱而泣?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余扃牖而居 吾妻归宁 余自束发??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而母立于兹 3、找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说明。 垣墙周庭?? 乳二世? 客逾庖而宴? 执此以朝?? 雨泽下注? 东犬西吠 前辟四窗? 使不上漏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妪,先大母婢也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室西连于中闺 鸡栖于厅 其制稍异于前 探究案 1、 贯穿全文的感情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思考: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文中写了作者哪些可喜之事?哪些可悲之事?试进行总结。 2、读课文第一段“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至段末,体会写景状物特点。 3、课文抒情方式有何特点,是否有借鉴价值。 提高案 五、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有较多删节),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 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 ④,灯光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⑤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