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域下荀子哲学生命教育意蕴探析.docVIP

多重视域下荀子哲学生命教育意蕴探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重视域下荀子哲学生命教育意蕴探析

多重视域下荀子哲学生命教育意蕴探析   摘 要: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目前学界对荀子思想的生命教育价值关注很少。实际上,荀子的思想中蕴含了一些对生命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理念,值得发掘和借鉴。具体来说,荀子人性论思想所包含的“化性起伪”的理念揭示出生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生命态度教育颇有价值;荀子“修身俟命、与时屈伸”的主张为生命挫折教育提供了思路;荀子对物我关系、人我关系的看法为生命的社会化教育提供了借鉴;荀子从礼义出发反对自杀和争斗,认为“人最为天下贵”,对生命价值教育颇有启发。   关键词:荀子;生命态度教育;生命挫折教育;社会生命教育;生命价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4-0062-05   随着生命教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问题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关于中国生命教育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已成为学界共识。但这种共识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具体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主要经典著作中究竟有哪些资源可以为当代中国生命教育所用却鲜见细致、系统地发掘,仍留有较大的研究余地。儒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目前关于荀子哲学对于生命教育意义的研究仍是学界研究的空白点。本文拟立足于《荀子》这部著作,从生命态度教育、生命挫折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等多重视域,对荀子思想中所蕴含的可以与当代中??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理念,进行发掘、梳理和萃取,以期做出新的诠释。   一、“化性起伪”与生命态度教育   “人性论”是《荀子》一书的核心议题之一。荀子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典型地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中:“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 ]可见,在荀子看来,如果放纵人的自然本能不加节制地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道德品质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荀子由此认为“人之性恶”。但是,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和谐毕竟是儒家的终极目的,为此,与“性”相对,荀子又提出一个“伪”的概念。所谓“伪”,就是通过师法的教化、礼义的训导,使人性由“恶”变“善”,即谓:“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1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化性起伪”的过程。而“性”与“伪”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便是“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1 ],“性伪合而天下治” [1 ]。   以往学界对荀子上述人性理论的阐发,主要囿于荀子人性论所蕴含的心、性、情、欲之间的关系,荀子人性论究竟是“性恶论”还是“性朴论”的辩争。以及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等中国哲学领域的纯学理问题,而关于荀子人性论对于生命教育的价值却很少有人关注。实际上,荀子的人性论内含了一些对生命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理念,值得发掘和借鉴。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重新诠释荀子的人性论,我们会发现,荀子实际上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生命是一个从“不完善”开始不断走向“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的完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后天艰苦的努力,接受师法的教化、礼义的训导才可以完成的。这个过程,用荀子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不断的“积”和“渐”的过程。所谓“积”,在荀子这里,主要是指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书”中学,在“行”中学,向“君师”学,不断把“善”内化到自己心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身应该做的事情,做到“全”,做到“尽”,那就可以成为“圣人”了。这也就是荀子所讲的:“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1 ]所谓“渐”,在荀子这里,主要是指注重环境的熏陶浸染。荀子认为,后天环境的熏陶对人性重塑具有重要意义。人性会随着周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正所谓“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1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1 ]。因而,荀子认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 ]总之,在荀子看来,生命正是在“积”与“渐”的漫漫征途中,逐渐臻于完善,没有捷径可走,即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   生命态度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荀子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