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9 大地构造课程设计作业 一、学习并应用Googleearth软件,练习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解析构造-地貌。用Googleearth抓取你的家乡的3D或2D影像并保存成一到两张图片,分析你的家乡所在的大地构造背景(参考下面给定的图件或者可以参考你自己收集的文献资料),阐述地形地貌形成过程。 红古区地处湟水河下游河谷,部分地区位于大通河的下游。地形轮廓呈狭长的“山”字型,北面依山,西南临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2462米—1580米。境内属黄土高原沟壑低山丘陵区及河谷川地区。占71.61%的低山丘陵区山峦起伏,梁峁重叠,沟壑纵横,岩土松散,地形复杂。属北祁连山褶皱带的东延部分。岩石以白垩纪及第三纪红色页岩、砂岩为主。第四纪黄土广泛覆盖在上述岩层上。河谷底部为砂砾沉积岩,上覆第四纪洪积物。红古区大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有五个,分别是石板沟——王家圈背斜带、红古城——河口向斜带、下川口——上滩背斜带,窑街矿区构造带、海石湾——虎头崖背斜带。红古区处于兰州- 民和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 位于祁连造山带“中祁连隆起” 东段。盆地北迄中祁连隆起北缘断裂, 南至雾宿山、东自皋兰, 西到民和、拉脊山一带。地理坐标: 东径102°30′~ 104°、北纬35°40′~ 36°50′。该沉积盆地自北东- 南西依次由皋兰隆起、永登拗陷、周家台低隆起和巴州拗陷等四个一级构造单元构成(图1)。为陇中盆地次级构造- 沉积单元(陇西- 静宁、靖远、临夏、兰州- 民和盆地) 之一, 系在古生代基底断块(裂) 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含煤、具油气远景的中- 新生代内陆河湖相断陷-断拗结合沉积盆地。兰州- 民和盆地盆缘断裂是控制盆地生成、发展演化的主导构造, 查明其性质及运动学特征是确定盆地成因类型、演化规律的关键。以往研究资料表明, 兰州- 民和盆地受NWWNW向断褶构造带控制, 总体呈NWW向展布, 其中盆地北缘断裂带(北祁连南缘断裂带) 自古生代活动至今, 属岩石圈断裂。该组断裂带集复杂构造形迹于一体, 新生构造形迹组合对老构造具继承性和依附性, 同时也伴随构造运动旋回而呈现强烈的改造作用。特别是印支运动以来,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发生多次开合作用, 构造应力通过板块间传递效应波及祁连地区, 使造山带刚性陆壳活化, 产生多旋回断裂、褶皱作用, 形成断隆、断盆有序排列。兰州- 民和盆地正是在这种区域构造背景下形成、发展演化的。印支运动晚期,中国大陆形成以贺兰山- 龙门山- 横断山脉南北向构造分野,其中西部受新特提斯洋生成、消亡作用影响, 印度板块向北持续推移、挤压, 最终与欧亚板块发生陆-陆碰撞, 使祁连东段古生代末以来构造线由NWW向逐渐偏转为NW- NN E向的弧形。始新世末印度板块与藏滇板块的碰撞, 将祁连地区纳入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范畴,与此同时, 兰州- 民和盆地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发展演化史。青藏高原周期性快速隆升和高原周边各次级断块脉动式差异升降是形成本区乃至整个祁连地区多级夷平面和多级不对称河流阶地的根本原因。   引用文献: [1]红古区国土资源局. 红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lzhgq/content.aspx?id=ARTI83 [2]赵桐,张有龙,李麒麟,李增,齐建宏. 兰州- 民和盆地构造研究及与新构造运动相关灾害问题讨论[J].西北地质.2000,1,33:1-8. [3]杨秀芬.兰州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2:58-65. 二、学习并应用Globalmapper软件。学习该软件的基本功能,利用给定的数据,切制一条地形剖面(从点(N31`30`,E103`18`)到点(N30`28`,E104`30`))高程与水平比例尺为1:3,保存成一张图片。以给出的图件(徐锡伟等,2008)为参考,描述成都平原、龙泉山、前山断裂、中央断裂和后山断裂在DEM中的表现。软件名称global_mapper10_setup.exe,DEM数据位于srtm_57_06目录内。 成都平原:图中海拔较低的广泛区域,从图中可知,成都平原地势较平坦,均海拔500米左右,在盆地西侧发育了海拔相对平原较高的山系,平原中发育有龙泉山,平原被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 龙泉山:位于图中①处,发育于四川平原中,平均海拔约800米,东西两侧皆为平坦的平原地形。 前山断裂:位于图中约②处,位于四川盆地与龙门山交界边缘,断裂发育处海拔800多米,地势西高东低,但仍然比较平缓的从西侧向东侧下降。 中央断裂:位于图中约③处,断裂发育在地势陡峻的地方,海拔约1500米,断裂左右两侧山脉主峰高程差近1500米,东西两侧山脉形似阶梯状从西向东下降。 后山断裂:位于图中约④处,发育于两山系的低谷处,东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