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人工挖孔专项施工方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宁人工挖孔专项施工方案

南宁市邕宁区桂花中桥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 PAGE 1 第一章 编制依据及说明 第一节 编制说明 在充分研究本工程设计文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现场和周围环境的考察,原定的机械钻孔桩由于场地狭小、施工用电不足、打桩机进场困难,且本工程属于民生工程,无太多费用处理上述困难,且场地合适人工挖孔桩,因此本桥六根桩基改为人工挖孔桩。结合本公司人员、机械设备、技术条件等情况,编制了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根据本公司实力,按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将可保证桥梁桩基础优质、按时、安全地完成。 第二节 编制依据 1、《南宁市邕宁区桂花中桥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广西桂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2年8月) 2、南宁市邕宁区桂花中桥施工合同 3、本公司质量体系文件; 4、本公司多年来人工挖孔桩的施工经验、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及装备水平; 5、工程现场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 6、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及省、市、行业的一切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如下述标准及规范要求之间有出入则以较严格者为准: ⑴.《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⑶.《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⑷.《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⑸.《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S202-83); 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⑺.《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⑻.《土方与爆破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 ⑼.《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0年版); ⑽.《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⑾.《爆破安全规程》(GB6722)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工程简介 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桂花桥工程位于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华联村华联小学西南约1.2公里处,所在公路属四级公路,路基宽度7m,路面宽度4m,设计速度不足20km/h。原有旧桥为五连拱石桥,桥长约42m,桥面宽度5.5m,因年久失修,旧桥栏杆、桥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基础有不均匀沉降导致桥面错台明显,并且旧桥桥面高程偏低,雨季时常漫过桥面,严重影响当地区民经济生活。拟建新桥位于旧桥上游10米处,左右岸与华联至那花的通村水泥混凝土路相接。 桂花中桥为新建桥梁,本桥上构采用4×13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桥板,正交,桥宽8米。0号、4号桥台为桩柱式桥台;1、2号桥墩为双柱式墩,扩大基础,3号桥墩为双柱式墩,桩基础,全桥在0号、4号桥台处各设置一道伸缩缝,共2道。新建桥梁桥面宽度:8m(含防撞栏),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Ⅱ级,设计洪水频率:1/50,引道路基宽度:7m,路面宽度:4m。 0号、4号桥台及3号桥墩桩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以中风化砂岩作为持力层,0号、4号桥台桩基桩径为Φ1.6m,3号桥墩桩基桩径为Φ1.4m。.人工挖孔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桩身纵筋配28Φ28钢筋,加劲箍用Φ25@2000,螺旋箍筋及护壁钢筋用Φ10钢筋,桩身纵筋保护层75㎜。共有6根桩基础,挖孔深度10-12m不等。 本工程由广西满天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广西桂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监理。 挖孔桩施工严格按照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进行,确保工程质量与人员安全。挖孔桩桩身混凝土强度质量检测应按有关桩基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执行,确保桩基质量评定符合实际,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本工程每个桥墩两桩中心间距小于2.5d,采用跳挖施工,一个桥墩的两根桩不得同时开挖作业。桩身竖向钢筋的接头采用搭接,搭接长度满足规范要求,接头位置须相互错开,桩身箍筋为螺旋形封闭。桩身混凝土的灌注必须连续进行,如因故不得不间歇时,其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质量要求及验收规范: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施工验收规范组织验收,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 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桥址区无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区域地质稳定。现场地质调查和钻探揭示,桥址处地表未发现危害桥梁稳定的滑坡、泥石流及软弱的构造破碎带等工程地质病害的存在,桥址处河谷两侧植被发育。故场地稳定。 据本次钻探资料揭示,上覆土层为素填土及第四系残积成因的红粘土;下伏底层为白垩系(Klx3)新隆组第三阶砂岩。 本场地岩土层的分布描述如下: (1)粉砂①:灰黄,松散状,以石英、砂岩颗粒为主。属中等缩性图。该层全场分布。 (2)圆砾②:灰黄,稍密状,以石英岩、砂岩颗粒为主,椭圆状,颗粒间充填粘性土。该层局部分布。 (3)强风化砂岩③:灰色,强风化,泥质粉砂状结构,以石英、长石等矿物颗粒胶结而成,泥质胶结,岩体强烈风化,大部分分化成土状,仅见原岩结构;金刚石钻进时稍快,钻进平稳,送水钻进岩芯呈粉砂状。该层局部分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