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向度及对其整合当代意义.docVIP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向度及对其整合当代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向度及对其整合当代意义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向度及对其整合当代意义   [摘要] 中西方在古代就开始对德性进行探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最早对德性进行系统探讨的伦理先贤。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德性向度,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以“善”为核心的德性向度。二者在思想背景、价值主体、价值理想目标、价值侧重点等方面各不相同:“仁”强调情感、个体,并追寻君子人格;“善”强调理性、城邦、公民,并以幸福为追寻目标。尽管二者具有不同的地方,但都作为对德性的探讨,也有共识和通性的方面:二者都崇尚中庸(道),都强调德性的学习实践及其持之以恒,都有最高的理想德性价值目标。因此,整合这两种德性向度资源,无疑对当今我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建设德性向度仁善   [Abstract] The morality had been explored in the ancient times of west and china.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were ethics of ancient ages of the first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the virtue. Confucius put forward the benevolent as the core of dimension of morality while Aristotle’s “good”.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value of subject and the desired objectives and the emphasis. The benevolent stresses emotional, individual, and pursues the goal of the gentleman personality; and the good stresses rational, city-states, citizens, and pursues the goal of the happiness. Even 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aspects, in the aspect of discussion of the virtue, they have the consensus and interlinked aspects: they advocated the Medium (Mean), emphasized the virtues of the study and practice and perseverance, had the highest ideal of Moral value target. So it is extraordinarily contemporary significant that Integration of these two moral dimensions to China’s moral construction .   [Keywords]Moral ConstructionVirtue DimensionBenevolentGood      对德性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个亘古常青的论题。中国自商代开始,就注重人的德性修养,形成了“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直至孔子则更为系统地将德性规约于“仁”。几乎在同一时期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基于“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命题。至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研究更为成熟,将德性明确区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同为对德性的研究,孔子以“仁”为向度强调德性,主张以“仁”为核心修身养性,追求人格的完美。亚里士多德却以“善”为向度,来探讨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并以至善为最高追求,“善”就成为亚里士多德德性的统摄向度。   一、 孔子德性向度“仁”及其特征   自孔子系统提出“仁”的思想始,“仁”便成为了中国古代正统伦理――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成为塑造中国人的道德灵魂的核心原子,时至今日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价值取向。   1、“仁”是基于恢复商代以来的情感德性而提出的,实现由“孝”向“仁”的转变。自商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礼、乐规范制度,尤其是“周礼”,到达了相当完备的状态。[1]在礼乐的规约下,人们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德性。然而春秋时期,王权颓废,社会政治纷乱,社会礼崩乐乱,道德沦丧。 “大道废,有仁义。”(《老子?第十四章》)为了恢复礼、乐伦理,重建道德秩序,孔子提出了“仁”这一核心概念,“将秩序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