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特点及规范化探究
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特点及规范化探究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自2012年8月推出后迅速成为继微博之后各大媒体纷纷抢占的新阵地。为了让受众“一见钟情”,媒体在新闻标题上大做文章,新闻标题的语言呈现出紧贴时代脉搏、标点符号“所指”意义凸显、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降低阅读成本、彰显接近性等特点。这一方面丰富了新闻语言,促进了新闻语言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语言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媒体、相关部门和受众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新闻语言;特点;语言规范
微信公众平台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号,为企业和组织实现用户服务和品牌传播,一种是订阅号,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信息传播方式,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媒体订阅号。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称,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目前,微信用户已经超过6亿,平均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户达到55.2%,2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30次。微信公众号也已经超过800万,媒体订阅号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类。[1]为了创造更多的“注意力经济”,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上新闻标题语言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微信公众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
(一)紧贴时代脉博
新闻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变化必然推动新闻语言的变革,使之带有社会烙印和时代胎记。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的传播渠道,新闻语言也必然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具体体现在新词语和流行语使用两个方面。
1、新词语层出不穷
客观、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为了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受众生活,人们生活中出现的大量新词语也自然出现在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中。新词语包括新造词语、新义词语和新借词语三类。
新造词语是指运用现代汉语已有语素或词构成的新词语。[2]例如“颜值”、“网红”、“小鲜肉”、“表情包”等。多以严肃新闻传播为主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在其各自的微信号上也纷纷使用新词语,如《“故宫网红”修表王师傅告诉你:这就是中国人的工匠精神!》、《王毅外长的“表情包”正在袭来》等。
新义词语是指原有词语为了满足交际需要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产生了新的意义和新的用法,也就是“旧词新义”。[3]比如“女神”,原意是指神话中的女性神仙,在网络中引申为长得很漂亮的女性。“红包”本来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是亲朋好友间表达祝福的方式,而用于微信平台上的新闻标题时,一般为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某种福利或好消息,但多为精神层面。例如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今年3月5日报道《政府工作报告派发今年十大红包,速领!》。
新借词语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4]比如“APP”、“WuLi”、“CP”等。“Wuli”是韩语“我们”的音译,传播到中国常以“WuLi +明星名字”来表达对某位明星的喜爱,在娱乐新闻报道中非常普遍。但使用外来词语时一定要注意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例如2016年3月11日南方都市报微信号报道《范冰冰终于摆架时装周,在她开启艳压模式前先看看时装周那些WTF瞬间》,“WTF”本来是“世界跆拳道联盟”的缩写,但在这篇文章中是英文“What The Fuck”首字母缩写,一方面引起读者的误解,一方面会造成新闻语言的不纯洁。
2、流行语频频出现
流行语集中体现的是某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流行语屡见不鲜。当然,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语言也日益新颖,流行语并不少见。但相对而言,传统媒体的语言开放程度还不及互联网。例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城会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我想静静”“吓死宝宝了”等在传统媒体还是比较少见,但在新媒体正流行。例如,广州日报微信号报道《感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位老板喊了半年》。
(二)标点符号“所指”意义凸显
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声音和文字是最为常见的符号,报纸主要是以文字为主,图片只是作为辅助理解的工具。而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除了常用的语言符号,图片、视频、标点、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成为了吸睛的“神器”。而在标题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最为突出。
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也就是说“能指”是指符号的表层意象,“所指”更多地是传递符号深层次的含义。在报纸文章中,标点只是作为一种基本的断句符号出现,很少去承载一些特殊的情感意义,只承担“能指”功能,而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标点符号已成为媒体极具吸引力和鼓动性的新招式,“所指”意义凸显。例如很多微信公众号在标题前面喜欢使用粗括号(【】)或者竖线(|)来分隔不同的新闻信息。例如【重磅】【独家】【头条】等。此外,问号、感叹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