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01.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理】01.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第1章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1.1 原子结构 1.1.1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物质粒子,直径大约是10?10m。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不能再分割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许多新发现,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分割的,并且,原子具有自己的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是一种物质微粒,其质量为1.6726×10?27kg,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电量为1.6021892×10?19C(这个电量常简记为e)。中子也是一种物质微粒,其质量为1.6748×10?27kg,不带电荷。电子是一种更小的物质微粒,其质量为9.1095×10?31kg,仅为质子质量的1/1836,其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关于原子结构,曾提出过多种不同的模型。20世纪初物理学家汤姆孙提出了一种“葡萄干面包”球体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均匀的阳电球体,电子均匀地嵌在球体中,按一定频率围绕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由于与实验结果不符合,很快被抛弃。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设想,原子中的带正电部分集中在很小的中心体内,即原子核,并占有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外边散布着带负电的电子。这个模型很快被广泛接受。但是,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并不清楚。1913年,物理学家玻尔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人称为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即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荷Ze的原子核和Z个核外电子组成,Z为原子序数。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但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不是任意的,也不能连续变化。电子只能沿一些分立的满足一定条件的轨道运动,这些轨道称为量子轨道。 关于原子结构玻尔提出了两条假设:一是原子只能存在于一些具有一定分立能量E1、E2、E3、…的稳定状态上。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子不辐射能量,只有在原子从一个稳定状态跃迁到另一个稳定状态时,它的能量才发生改变。这些稳定态对应的不连续的能量数值组成原子的能级。二是原子从能量为En的稳定态跃迁到能量为Em的稳定态时,将发射或吸收一个一定频率?的光子,频率由下式决定 (1-1) 式中是h? 光子的能量,h是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26×10?34J·s,? 是辐射频率,其单位符号是Hz,单位名称为赫兹,它是一个普适恒量。这个关系称为玻尔频率规则。这些稳定态称为“定态”,能量最低的定态称为“基态”,其他定态均称为“激发态”。处于基态的自由原子相当稳定,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均不稳定,在很短的时间后将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按照玻尔的理论,原子内部的电子呈壳层分布,这些壳层叫作电子壳层或电子层。电子壳层的分布按原子内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大小排列而成。能量越大的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各壳层自核向外排列,最内层(在原子物理中,n称为电子壳层的主量子数) n=1 并称为K层,n=2、3、4、5、6、7等,则称为L、M、N、O、P、Q层等。 不同能量的电子运动状态不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核附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也就是说,能量低的电子出现在离核较近区域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出现在离核较远区域的机会多。按照这种情况,可以称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运动。如果把在一定电子层上的电子所占据的空间称为一个“轨道”,这样也可以说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但这并不是我们对通常物体所说的运动轨道。按照这种概念,核外电子也可以称为轨道电子。按照现代观点,电子壳层并不表示电子在空间的确切位置,属于某一壳层的电子可以穿越另一壳层的电子轨道,这些轨道也不是一条严格确定的路径。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也就是其可能的运动状态)服从下述的规律: 1)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不能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可能的能量最低的轨道上,使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的状态,这时候原子才是稳定的。 按照上述规律,则各层最多可能存在的电子数为 2n2  即第1层最多可以存在 2×12=2 个电子;第2层最多可以存在的电子数为 2×22=8 依此类推。 描述原子的主要常数是核电荷数和相对质量数。核电荷数表示原子核带有的电荷,通常采用符号Z表示,其值等于原子核的质子数。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采用相对质量表示原子的质量,即采用质量为1.9927×10?26kg的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原子质量的单位,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其相比,得到的数值即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的相对质量为1.007,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008,均近似取整数值,即取为1。由于电子的相对质量远小于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所以原子的相对质量近似等于质子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