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细节启示.doc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细节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细节启示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细节启示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央视以此拍摄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播出后,受到观众热捧,又进行了重播,还推出了系列图书,同样深受读者欢迎。 《大国崛起》之所以能够引起热捧,一则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的电视上戏说、胡说、瞎说、“一点正经没有”的东西太多,人们腻烦了一些电视节目的“娱乐至死”;一则是因为,人们对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普遍关注,与专题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不谋而合。也说明,严肃的、宏大的、深度的、“一本正经”的东西,只要表现形式和传播时机契合受众需求,一样会赢得好评。 何谓大国?如何崛起?《大国崛起》播出后,就这一命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饶有兴趣地收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所留心到的一些细节,也许可以给人一些大国如何崛起的启示。 细节:1596年到1598年,荷兰一位名叫巴伦支的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在经过一个地处北极圈的岛屿时,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巴伦支船长和17名荷兰水手在这里度过了8个月的漫长冬季。他们拆掉了船甲板做燃料,靠打猎勉强维持生存。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中,8个人死去了。但这些荷兰商人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尽管这些货物中就有衣物和药品。冬去春来,幸存的商人几乎完好无损地把货物送到了委托人手中。 启示:在我们的观念中,商人惟利是图,无奸不商。但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16世纪荷兰商人们的回答是:信用。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马克思这样评价:1648年的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一个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国家,如果假冒伪劣盛行,坑蒙受拐骗当道,人们互相猜疑,信用体系崩塌,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成为大国的。 细节:四百年前,在“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但伊丽莎白女王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即便是“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样的台词,也没有影响伊丽莎白女王就坐在舞台对面的包厢里看戏。 启示:对艺术家的宽容,就是对艺术创作的宽容;而对艺术创作的宽容,就是对思想自由的宽容。艺术涵养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底蕴和人文精神,而思想的自由,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像力、竞争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保障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鼓励解放思想,尊重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的土壤和环境,追求真善美、探索真理、关注现实、关照社会的“大家”才会应运而生。 细节:1773年的秋天,瓦特的妻子去世了,给他留下了六个儿女,与他共同合作的工厂又破产了,生活落到了最低谷。但晚年的瓦特,生活非常富庶,瓦特财富的主要,不是制造由他发明的蒸汽机的工厂,而是被广泛转让的蒸汽机的发明专利。 启示: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专利法的国家。知识产权,是大脑的产品。保护和奖励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和鼓励创新,就是对知识的最高尊重和奖赏。林肯总统说:“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如果一个人耗费了时间、健康、智慧等等,辛辛苦苦搞出了新科技、新发明,别人争而仿效而无制度管束,假冒者大发其财,日子过得比创新者还要舒服,那必然会窒息人们对新技术、新发明的崇拜热情和创新动力,对于智慧付出者是极大的不公,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也很难竞相迸发。 细节: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第一个在此安息的科学家,为他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法兰西的先贤祠内,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1788年的一天晚上,《国富论》的作者,职务仅仅是一个海关官员的亚当·斯密,应邀去一位公爵家里做客。当斯密步入客厅时,原本谈笑风生的绅士们,立即停止了话题,纷纷站起来向他致意。斯密不好意思地说:“先生们,请坐。”这时,已经站在斯密身边的英国首相皮特认真地说道:“博士,您不坐,我们是不会坐下的,哪里有学生不为老师让座的呢?” 启示: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创新的主力,更是文化影响力的代言人。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还是尊重权力、尊重金钱,昭示着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格。“官本位”意识浓厚,“有钱就是大爷”的思想盛行,知识和思想就会“向隅独泣”,生存环境的逼仄,社会地位的低下,也会消蚀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精神,更会助长一些权贵的嚣张狂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官越大,学问就越大”,以权力欺压甚至限制学术创作和思想自由。 细节:1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