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大千笔下桃花源意向研究
张大千笔下桃花源意向研究
摘 要:透过张大千的《桃源图》,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代文人画家对“桃花源”的向往之心和归隐之情,还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职业画家”宿命的无奈,使我们更加全面、立体地看待张大千。
关键词:桃花源;摩耶精舍;意象
[本文系为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青年项目,课题名称:张大千笔下的“桃花源”意象研究,课题编号:ZDQ2016-17。]
上世纪30年代,张大千曾在一幅石涛风格的《桃花源卷》中题诗一首:“世已无桃源,扁舟欲何往。我更无扁舟,展卷空怅惘。”1983年1月,在定居台湾摩耶精舍时期,张大千在泼墨泼彩代表作《桃源图》中题诗一首:“种梅结实双溪上,总为年衰畏世喧。谁信阿超才到出,错传人间有桃源[1]。”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之后,1600多年来,桃花源经历代名士高宦的诗文点缀,成为人们向往的仙境。历朝历代,人们总是怀着美好的希冀去追寻梦中的“桃花源”。明代画家文征明桃花源国画作品《桃源问津图》、南宋画家陈居中桃花源国画作品《桃源仙居图卷》、清代画家黄慎桃花源国画作品《桃花源图》;同样,张大千也一样,《桃源图》是他所作的众多泼墨与泼彩山水画中比较成功的一件作品。画中大面积的画幅边缘、墨彩交换的桃树与山石的细致描绘,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中的小船、山涧让人不禁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但是,张大千并没有完完全全地去描绘桃花源的详细景致,而是在画中运用大面积的变幻墨彩,让千年来的桃花源继续保留着它神秘、迷人的魅力。张大千也自比传统高士,如他长须美髯,一身传统文人打扮的形象一生不改;1949年离开大陆之后,张大千无论漂流到哪里,都在建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八德园”“环碧庵”“可以居”,以及最后定居台湾的“摩耶精舍”,这些中国式园林无一不体现出张大千对心中 “桃花源”的苦苦追寻。从张大千性格出发,他同时具有外向和内向两种性格特征。既拥有适应20世纪画坛,拥有丰富人脉,通过努力登上中国画坛顶峰,又拥有执着于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和隐居的倾向。当下研究者们对张大千所取得的外在成就着墨很多,这本无可厚非,张大千从二十几岁初入上海画坛到最后终老台湾,为中国画坛贡献一生,其作品更是举世无双。可以用“成功”一词加以概括,实际上,与所有传统文人一样,张大千内心依然有一片宁静的“桃花源”秘不示人,对其的追寻,贯穿了他的一生。
历史上将“桃花源”与美术相结合的作品比较多。在历史更迭混乱的时期,文人们都在寻找心中的“桃花源”以求自处,对于那些心怀国家的文人画家,朝代的更替无疑是一场噩梦。而历史上的“辋川”“桃源”的意象也仅仅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归宿,企望摆脱心理困境的一种释放途径。张大千笔下的“桃花源”意象,在20世纪中国画坛的大变局中,不仅仅是传统文人单纯的心灵归宿又或者中国山水画在东亚地区传播与发展的范围,而是具有了崭新的意义。
然而在张大千的笔下,桃花源意象却有多种复杂的意蕴。“桃花源”的意象体现了张大千退隐避世的思想。退隐与入世一直是张大千一生的主题之一,只是退隐一直是做为隐性的存在而难以为研究者发觉。张大千对当时动荡的政治变幻一直采取小心翼翼的疏离的态度,希望能够摆脱传统文人依附于政治力量的模式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但连年的战乱以及漂泊流离使他一直居无定所,欲寻求一清静地而不可得,“世已无桃源”一诗正作于1932年中日淞沪会战时期,战争毁掉了张大千比拟为“桃花源”的上海画坛,而之后的“客居青城”的经历正是张大千在战争中希望寻求一世外桃源的内心渴望。在1976年张大千正式申请到台湾定居,觅得台北城郊的外双溪,再一次经营他的世外桃源。当他在筹建他自己的“桃花源”――摩耶精舍期间,他同时完成了一幅泼彩的《桃源图》,并且写下诗和长跋,“种梅结实双溪上,总为年衰畏市喧;谁信阿超才到处,错传人境有桃源。摩耶精舍梅甚盛,二三朋旧见过吟赏,欢喜赞叹,引为世外之欢,且谓予曰:自君定居溪上,卜邻买宅种花,鸡犬相闻,灯相照,君欲避喧,其可得乎?相与大笑!”[1]。张大千原本是想在外双溪过自己的田园生活,日日与山水农家田园为伴,过自己的隐士生活,却没有料到他的摩耶精舍被高楼大厦围绕,他建造的“桃园”变成了“鸡犬相闻,灯相照”,他也只能够对来客大笑抒怀。也正是这样自我嘲笑的题词,更加形象地描述了他一生漂泊世界各处,只为寻觅他心中的“桃花源”。他不断地弃地重觅乐土,一直到老死外双溪,仍然没有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他终感慨世上岂有桃源哉?只不过是“错传人境有桃源”,一辈子的苦苦寻找,最终还是回到起点,正如他年少时所说:“世已无桃源”!张大千心中的“桃花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