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提案空间定位与发展愿景-国立屏东科技大学机构典藏.DOCVIP

壹提案空间定位与发展愿景-国立屏东科技大学机构典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壹提案空间定位与发展愿景-国立屏东科技大学机构典藏

農機具陳列館 壹、提案空間定位與發展願景   本校在教育部及文建會的贊助與指導下,自民國七十四年起執行「台灣地區舊式農機具收集、整理、展示」計劃為期三年。計劃進行期間,曾透過農民及各階層人士引薦收集,並參觀各地民俗文物館及博物館,從其中追尋及探索相關性文物,因此引起各界的重視。不僅使後代炎黃子孫了解祖先篳路藍縷、開山僻野之辛勤耕耘過程,並具有教育社會之功能,深獲社會大眾廣大的重視與迴響,始有「農業機具博物館」設立之議,因而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行政院文建會經費補助下設立「農業機具陳列館」,將本校過去所蒐集二千三百餘件相關農業機具器物展現於大眾面前,展示及儲藏面積達3000坪,為台灣最具規模的傳統農業機具展示館,並被文建會定為內埔鄉之地方文化館,開館以來,已有上萬人次及數百個機關團體與媒體蒞館參訪。 文建會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九十至九十年度先後核定古農機具展示活動計劃,執行期間除了透過各地農民蒐集及捐贈以外,並舉辦各種展示活動,共舉行七次大小型展示,三次館舍硬體設備之充實,且獲得參觀民眾與傳播媒體極高的評價,充分達到懷舊及喚起社會大眾對台灣農業與農村生活文化歷史的教育意義,並使整個社區之文化涵養達到提升的目的。 為使傳統農業文化向下扎根,且充分利用本校農業機具陳列館之資源,並彰顯該館之教育功能,使台灣傳統農耕文化精髓予以傳承,進而發揚勤勞樸實的優良傳統。農機具陳列館透過分類,並應用實物、模型、圖說及多媒體等方式,有系統的介紹每一階段農漁牧生產及農村生活所用的各項機具,及其在農業發展上扮演角色與功能,期望國人能經由本館展示,更瞭解祖先們在農業科技的成就,使台灣的科技能永續發展,創造更燦爛美麗的未來。 貳、提案空間介紹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區,位於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段,鄰近之東方為之中央山脈南北大武山,即屏東縣內埔鄉之東北,山地門鄉之西南,東港溪上游,屬於屏東沖積平原與山麓之交接地帶,地形高起平坦為台地地形,農業機具陳列館位於本校中心位置述耘堂內。 展區介紹 台灣農業發展史展示區 展示室內說明由荷蘭時期、明清時期、日據時代及至現階段台灣農業演進之過程。其中包含台灣地質土壤標本、台灣人口變遷、土地制度、農地開發、水利設施及農業機具發展過程。 整地機具展示區 展示各犁、耙、鋤具、圓鍬、挖洞器及犁頭、犁壁、割耙等之現品與鑄模,中耕除草機具:豐年車、蜈蚣耙、鐮刀、除草器及其它有關整地機具。 種植機具展示區 展示以水稻機具為主之水稻直播器、竹式、輪式正條密植器、秧枷、秧盞、秧披、秧船及蒔田管等圖說及實物。 病蟲害防治機具展示區 蟲梳子、噴藥器、吹霧機、誘蛾燈、空中噴藥直升機等圖說及實物。 灌溉機具展示區 展示往復抽水唧筒、鑿井機、戽鬥、灑水桶、水桶、牛轉番車、拔車、龍骨水車、筒車等圖說及實物。 收穫貯藏機具展示區 展示齒耙、粟耙、連枷、爬不仔、畚箕、米升、米鬥、貯米桶、摔桶、腳踏式脫殼機、聯合收穫機、風鼓、笳廚等圖說及實物。 調製加工機具展示區 展示杵、臼、礱穀工具、米篩、菜剉、磨盆、甘薯製簽機、石磨、人力榨蔗機、蔗器石碾、榨木、舂臼等圖說及實物。 搬運機具展示區 展示揹架、扁擔、卡車、板輪牛車等圖說及實物。 編織機具展示區 米籮、竹笠、竹簍、燈籠、紙傘、繞繩器、織麻、積麻、瓊麻採織機、彈棉花器、踹布石、山地手工織布機等圖說及實物。 捕魚機具展示區 展示定置網、捕魚籠、魚簍、蝦簍、蟹簍、網撈、捕魚甕、緹、撒網、牽罟、蘭嶼拼板舟等圖說及實物。 臨時展示區 本區擺放本館主題活動展示機具,牆上有主題的文章及圖片,中間擺放主題古農機具實物,現今擺放種植機具,未來規劃為灌溉機具的展示。 農家生活器具展示區 本區擺放早期農家炊食用具、神桌、紅眠床、木器、竹器等,並連同農器皿及婚嫁用具一同展示。  本館基地範圍及規模如下: 本館內部共有16個展示區域,包括: (1)廣場展示區 (2)大廳展示區 (3)地下室展品儲藏區 (4)農業發展史展示區 (5)整地機具展示區 (6)種植機具展示區 (7)病蟲害防治展示區 (8)灌溉機具展示區 (9)收穫儲藏機具展示區 (10)調製加工機具展示區 (11)搬運機具展示區 (12)編織機具展示區 (13)捕魚機具展示區 (14)農家生活展示區 (15)典藏品臨時展示區 (16)多媒體放映室 (16)穿梭台灣農業今昔展示區 參觀人數統計 本館接受國內、外各級機關、社團及學校的申請,進行參訪或戶外教學,亦建立網站提供相關傳統農耕機具的資訊檢索及網路展示,九十六年度計畫欲新增農家生活器具之數位化典藏資料,透過數位影像、文字、聲音等方式詮釋,做為歷史的傳承,使珍藏文物躍於媒體化、數位化,將資源與大眾做分享,以利學術及產業之加值應用。   九十五年度參觀人數達1825人次,九十六年度218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