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ymdf4qut
认识论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 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吾“心”中,只要“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 * 义利之辩 鹅湖会后,朱陆又一次重要会晤是南康之会。 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知南康军,陆九渊往访,朱熹请陆九渊讲习。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听者十分感动,至有泣下者。 朱熹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并表示“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 请陆九渊书写讲义,刻石以作纪念。 * 义利之辩--辨志 陆九渊南康讲学,对“义利之辩”做了淋漓透彻发挥。 “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 陆九渊认为,儒家以义利判君子小人,核心是辨志。 人的认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习染,而习染的结果决定人的志向。 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志于“义”者,则以“义”为行为准则。 所以,为学之要,在立志。 * 他联系当时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取士的标准,是看做文章的技艺如何,及是否投有司所好。这样,它引导人们习尚的是对技艺的追求和唯利是图的风气。 为克服此蔽害,必须“立志”。 立志,就是不以科场得失为目标,而以“义利之辨”为做人标准;就是去名利之念,不徇流俗,以圣贤为志,以治平自任。 * 教育思想 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反对拘泥儒家繁琐经学,打破了当时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陆九渊中进士后,没有马上做官,回到家乡开私学执教。淳熙十三年(1186),他回到故里,主管崇道观讲学。次年,在贵溪象山建书房,办学校,讲学五年。 据史书记载,各地上山求学者,每年2月登山听讲,9月末下山。人数在数千人以上。 * 陆九渊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做个人”。 “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己,非有为也。” 不学做人,不应算是学问;求学,就是学做人的道理。 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它,只是一实”。 在治学方法上,与朱熹“先博后约”相反,主张“由约而博”,即先“发明本心而后博览”。 * 3、王守仁及其心学 (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曾筑室故乡阳明洞,故称阳明先生。 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又直接继承南宋陆九渊的心学,完成心学体系。 *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举进士。 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为权宦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三年到龙场。 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赣南,平漳州暴乱。 * 正德十四年(1519),平定南昌宁王叛乱,擒宁王宸濠。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陷,免祸后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1521)初,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成“心学”体系。九月归余姚,会弟子于龙泉山,指示“良知”之说。此后6年专事讲学。 嘉靖六年(1527),又受命平叛,翌年秋平定。时病剧发,上疏告退。嘉靖七年(1528)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 * 阳明心学 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在此穷理尽性,禅坐悟道。对《大学》有了新的领会,并重新解释《大学》,完成心学并系统化。 王守仁主张:“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是“良知”。 * 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王学的内在结构由“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构成。 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构成了王学的基石。 “良知”是人生而俱有、先验、普遍的“知”。 * 良知 “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 “良知”之“良”,即是“善”。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人自然自发知道“是为是,非为非”。 这种“知”,是本性的表现。 * “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天理在人心”),与天地万物同体。 这充塞天地的“良知”(灵明),使“我”与万物(包括社会)无间隔地一气流通。正是这天地间活泼泼的、“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感召人们去追求圣人境界。 这一理论极大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高扬人格精神的伟大。 * 致良知 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圣人。所以王守仁门徒惯于说“满街都是圣人” 。 人人有作圣的潜能。他可能成为实际的圣人,只要他遵从良知而行,将良知付诸实践,即“致良知”或“知行合一”。 王守仁门人的故事 * 阳明心学的佛教特征 王阳明站在儒家角度,对儒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0703半导体中电子的费密统计分布1zk8p6fx.ppt
- 07_03_半导体中电子的费密统计分布4yiqvuwi.ppt
- 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推断题tgo64tdy.doc
- 08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koex5gen.doc
- 08 有机肥料的营养作用与有机肥料zriogb6n.ppt
- 05月26日海南三亚陵水海韵广场全球招商推介会方案0fc0yjo7.ppt
- 0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的防治——李小霞oyiefndq.ppt
- 09届级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hfu1qzov.doc
- 09年成考专升本英语常用词组总结h1qcg0la.doc
- 08月20日石家庄影乐宫·商业项目定位报告6ty0aphg.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