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05章节医药跟中间体
三. 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天然抗生素及半合成抗生素,其结构均为菲烷的基本骨架。 R1 R2 R3 R4 金霉素 土霉素 四环素 -H -OH -H -OH -OH -OH -CH3 -CH3 -CH3 -Cl -H -H 详见表5-5! 作用机理: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临床应用 首选 立克次氏体 → 斑疹伤寒 支原体 → 肺炎 不良反应 ① 胃肠反应 ② 二重感染 ③ 对骨、牙生长的影响 ?四.氯霉素类 氯霉素在链霉菌培养液中得到,其抗菌活性基团为 二氯乙酰胺基。 临床应用 首选 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沙眼、结膜炎、敏感菌致严重感染 不良反应 ① 抑制骨髓造血系统 a. 可逆性血细胞减少 b. 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其它 过敏反应、二重感染、胃肠反应 作用机理 : 抑制蛋白质合成 白色粉末,几乎无臭,无味。熔点为200一204℃。易溶于水或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 2.美西津 合成过程参见课本P88 作用属于膜稳定剂类型,适用于各种心律失常,对急性 心肌梗塞和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 用于降低血脂,主要针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而发挥作用。 四.苯氧乙酸类 称冠心平、安妥明,用于降血脂药,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元含量和血小板的粘性,减少血栓的形成。其不良反应是少数病例发现有谷丙转氨酶暂时性升高的现象。 氯苯丁酯(Clofibratum) 氯苯丁酯的合成过程 五. 其他杂环类 (1)胍类 (2)肼类 ★5.3 抗肿瘤药物及中间体 抗代谢药物通过对合成中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进行干扰,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一.抗代谢药物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 常用抗代谢药物有:嘌呤拮抗物、叶酸拮抗物、嘧啶拮抗物等。 1.嘌呤类拮抗物 巯嘌呤 磺巯嘌呤钠 2.嘧啶拮抗物 抗肿瘤效果较好,但毒性较大,可引起严重的消化道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3.叶酸拮抗物 用于治疗白血病. 烷化剂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抑制和毒害增生活跃的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其他增生较快的正常细胞也同样产生抑制作用,因而会产生许多严重的幅反应,如恶心、呕吐及脱发等。 二.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1.烷化剂 烷化剂作用机制: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 或某些重要的酶类)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羟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1).氮芥类 R称为载体,可用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等各方面性质。 β-氯乙胺基为烷化基团,是抗肿瘤的功能基团。 (2).亚乙基亚胺类 功能基团:亚乙基亚胺 (3).亚硝基脲类 结构持征:具有β-氯乙基亚硝基脲的结构单元。 2.金属配合物抗肿瘤药 作用机制:使肿瘤细胞DNA复制停止,阻碍细胞的分裂。 ★5.4 抗生素类药物与中间体 2. 用途 临床应用上,抑制病原菌生长,治疗细菌感染性急病。 免疫抑制和刺激生长作用。 广范用于医疗、农业、畜牧、食品、工业方面。 1.抗生素的概念: 抗生素一般是指在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中所产生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很低的浓度下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性。 一. 概述 3.抗生素发现历史 1929年发现青霉素、1940年青霉素作为药品上市; 1944年 链霉素; 1947年 氯霉素; 1948年 金霉素; 1949年 四环素 1950年 土霉素 1952年 红霉素 1955年 两性霉素B, 1957年 卡那霉素 1963年 庆大霉素等 弗 莱 明 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病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