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边界条件研究.docVIP

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边界条件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边界条件研究

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边界条件研究   摘要:针对企业敏捷性的困惑,运用模拟实验方法,对企业行动的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决策框架”是敏捷性行动与创业绩效――员工承诺度和客户信任度之间的一个调节变量。同样的敏捷性,得益框架正向调节敏捷性与创业过程之间的关系;损失框架负向调节敏捷性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孤立框架下,不同敏捷性对员工承诺度、客户信任度没有显著性影响。该研究发现拓展了“框架效应”的外部效度,对创业企业控制“敏捷性”的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决策框架;敏捷性;创业绩效;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2;F031;F0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8)06-0807-09      一、研究目的      创业是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实现创新的重要机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创业已引起了学术界、企业界与政府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创业绩效是其中一个普遍关注的课题。提高企业行动的敏捷性,建立基于时间竞争策略有助于提高创业绩效已成为共识。基于时间竞争的本质是压缩产品开发和传送周期中的每一步的时间,时间便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竞争优势的来源,这是因为面对制造和服务两领域中的大量选择和不同的响应程度,顾客已经变得老练和敏感了,只有基于时间的企业才会有能力满足这样顾客的要求,才能对变化的顾客需要作出迅速的响应。不难看出,时间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资源(Eisenhart,1989),企业必须具备快速与灵活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Sahin,2000),企业的敏捷性程度成为能否致胜的关键因素(Fliendner&Vokurka,1997;Sahin,2000)。对于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创业来说,敏捷性的行动对创业成功尤为重要,它包括对客户需要和员工合理化建议的迅速响应,这样才能有效地捕捉与利用“创业机会”,提高创业绩效。      然而,基于时间的竞争有其消极一面。Stalk和Webber(1993)报导了许多先行者发现他们陷入了一个“时间陷阱”。这些企业投入可观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获得了众多不同种类的产品。管理人员和工人为适应这种快节奏弄得疲惫不堪。然而,尽管作出了这些努力,但未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盈利情况也未显著改善。此外,基于时间的竞争所带来的推出新产品的速率持续提高将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VonBraun(1990,1991)指出了持续加速产品开发、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的弊端和危害,他将此称为“加速陷阱”。   基于时间的竞争成为普遍的竞争范式,一方面要求企业行动敏捷,另一方面,过度敏捷有明显的副作用,敏捷性的度在哪?是否有一个敏捷性良好作用的边界条件?这是本研究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对创业绩效形成机制的探索。      二、研究假设      为了研究敏捷性良好作用的边界条件,经阅读文献、访谈企业家,我们发现“框架效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切入点。Kahneman与Tversky(1979)发现,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框架构建,人们的风险偏好发生了转变,从而决策结果不同,这就是框架效应。框架效应的发现深化了人类的认识,因为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如“期望值理论”与“效用理论”,适用于损失与收益清晰可辨的情形,但是,当不同决策的收益与损失不能用同一个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并让决策者对比选择时,理性决策模型并不足以解释人们的决策行为。为此,他们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由构建问题框架、评估与决策两部分组成(Kahneman&Tversky,1979;Tversky&Kahneman,1986)。而以下两个因素影响决策者如何构建问题的框架:         (1)参照点。当决策者以目前的状态为参照点,把预期的结果看成收益或损失时,他们将采取不同的决策模式。如果与参照点相比,预期的结果是收益时,决策者将表现出风险规避倾向;与此相对,如果预期的结果是损失时,决策者将表现出风险偏好倾向。对同样数量的“得”与“失”,人们对“失”更敏感(Tversky&Kahneman,1986)。      (2)财富与参照点改变的相对程度。影响决策者选择的往往不是最后的绝对财富,而是财富相对于参照点改变的相对程度。对于相对变化程度较高的选择,决策者往往更加敏感。例如,人们在购买一包标价10元的香烟时,会愿意步行100米去另一家商店以省掉2元,而在购买一件价值2000元的商品时,却不会为了省掉2元而步行100米。   Tversky与Kahneman(1986)认为,参照点的选择确定了决策者是以得益还是损失来构建问题,并进而影响了其后的行为。有的学者将这一理论用于组织行为学研究,不仅揭示了以往部分研究的局限性,也产生了诸多有意义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