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如何与印度交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该如何与印度交往?

中国该如何与印度交往?   在国际关系史上,中印两国的关系可以说是打交道的历史最长、友谊最深、影响最大。如今,国际地平线上已经出现印度和中国两大巨人的远景,在新形势下,怎样与对方打交道,彼此间都在急切探索。   印度于1947年独立,1950年正式建立“印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间相差无几。中印两国有2000多年来的交往历史。1962年的那段不幸,虽然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却留下了一些消极的记忆。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不顾国内反对毅然访华,邓小平亲切会见,并语重心长地提出,“十七亿人口……又是近邻,不相互了解、不建立友谊是不行的”。此后,中印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发展之路。但毋庸讳言,直到今天,彼此间还不很了解,甚至存在某些误解。这当然有诸多原因。   以语言文字为例,英文是印度融入西方世界以及西方国家渗透印度社会深层的管道。从尼赫鲁开始,印度上层精英都是在英语的精神环境中陶冶出来的。一则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和西方政界“波长相同”,二则他们的信息来源也难免不受西方舆论过滤。   中文对非东亚人来说特别难学,印度人也不例外。百余年来,英美等国由于有华裔相助,和中国打交道时能够知己知彼。印度却缺乏这样的帮助,印度翻译中文的水平一般不高,只能靠中国翻译。可是中国翻译听印度人的英语觉得吃力,难免误听。印度人听中国式英语也有同样感觉。某次中印谈判,中方认为没有实质性进展,只是“炒现饭”。中国翻译把“炒”译成英文“fry”,印度官员却理解成意为“苍蝇”的“fly”,结果印度报纸刊登,中国认为谈判是“饭上有苍蝇”,弄得双方莫名其妙。   印度对中国文化也有不理解之处。比如,有位前印度驻华高官曾用两点评论中国文化,一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报怨”,以印度的眼光来看,未免太小气。二是中国人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而不是“我们是天下人的朋友”,未免带点“中国中心论”的味道。不论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却反映了一些印度人的思维方式。   印度人其实不保守   许多中国人都认为,印度人很保守,不太有国际意识,也很古老。但事实如此吗?近代印度文化的骄傲是出了个大文学家泰戈尔。他于1913年打破白人对诺贝尔奖的垄断。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亚洲只有泰戈尔的声音。泰戈尔在西孟加拉邦办的国际大学和谭云山帮他创办的中国学院,在印度几乎家喻户晓,所以,尽管与中国少有经济往来,但该邦是全印度对中国感情最深厚的。该邦由印共马派领导的左翼联盟,在该邦连续胜选执政30年,变成印度地方政权的不倒翁。他们从思想意识上亲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犯错误”成了他们的信念。   记得有一次,我全家三口到拉迦斯坦邦著名的金庙旅游,到了门口才发现只有印度教最高种姓婆罗门才能入内。我们准备退却,此时,守庙僧人出来迎接。我们说:“我们不是婆罗门”。他说:“你们是外国人,就是婆罗门。”   当今治理印度的是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国大党主席是意大利出生的索尼亚·甘地夫人。她是印度最有权威的政治家,却是天主教徒,印度总统是伊斯兰教徒,总理是锡克教徒,三位“异教徒”正统治着印度教徒占绝大多数的十亿人大国,这也是只有在印度才会出现的奇迹。这些插曲足可以说明印度文化中特有的国际意识。   上个月,我在新德里参加中国画展开幕式,从十多位画家亲临印度各地写生的数十幅精彩作品中,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的蛛丝马迹。有人说:“如果要画现代化,我们就不到印度来了!”这是对印度认识不足的严重反映。虽然印度是一个把传统保存得很好的国家,但不等于印度还没有全心全意进入现代化。   也有中国人认为印度在决策过程中很西化,不讲情面。事实上,印度政界在讨论政策时,总喜欢强调“human face”。我的已故好友、曾长期担任总理办公室经济顾问的德里大学教授苏库玛·恰克巴迪对我说过苏联前总理柯西金:“简直像一部计算机,没有一点儿人情味!”美国领导人在这点上是做得较好,不管外交协商的问题如何严重,他们总是有说有笑轻松一番后再转到正题。印度人很喜欢这种对话。   以文明关系交往   当前,全球化的总趋势已从“地缘政治”范式转移到以“国际相互依赖”为主要内容的“地缘经济”范式。以经济关系作为国家彼此间的交流纽带,这是一大进步。   可是,中国与印度交往,仅着重经济关系是不够的,何不多一些文明关系间的交往呢?那样更可以求得中印之间相互了解,使两国变成同舟共济的发展伙伴。   我觉得,印度比较注重这点。1981年,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访印破冰之行,印度外交部长拉奥在新德里海德拉巴宫晚宴招待,我有幸出席。拉奥致词中亲切回顾古代中印高僧交往。这以后,我看到两国高层领导互访时,印度领导人总是强调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   印度对中国一直心存感激   中印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什么呢?   从文字记载看,中印两大五千年文明古国相互交往至少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