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匈奴民族的内涵
解读匈奴民族的内涵
《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即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对于此中的族名,学界至今没有准确认识。其实,“夏后”就是“回纥”:“唐虞”即是“唐兀”,亦指今山西、陕北地方,“唐虞以上”即是其正北的河套地区,其时“山戎”、“猃狁”、“荤粥”正在那里游牧。
从读音上看,“猃狁”乃是“室韦”,“荤粥”就是“弘吉[剌]”;而从语义上看,蒙古语的“山”字是“乌洛”,“山戎”当是“乌桓”或“乌洛浑”。
《匈奴列传》述有戎狄民族的分布态势:“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翟□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因此,中原正北方的“晋北”、“燕北”,以及和黄河上游“河西”“陇西”都为他们盘踞;乃至发源周、秦两代宗室的“岐、梁、泾、漆”,也是戎狄之地。
对于戎狄族名,传统学术常以语义解释,如“赤翟”是“尚红之戎”,“白翟”是“尚白之狄”。于是说来,“荤粥”是否就是“食肉粥之族”,而“党兀”就是“结党营私之胡”了呢?我作此夸张之辩说,是为突显以汉语语义释戎狄族名之荒谬。事实上,即便有些族名有其汉语语义,但其真实戎名的认识,还是有待深化的语言问题,前述“山戎”是“乌桓”,即是一例。
说来,貌似“东方之胡”的“东胡”之名,就是一个艰深的问题,它既可能是辽东古族“屠何”,亦可能是西域古国“大宛”和“大夏”,或是西夏原名“党兀”;山东地名“东阿县”,新疆库车“东胡乡”,都是它的遗迹。我以为“东胡”、“东郭”、“东阿”、“屠何”、“徒河”、“大宛”、“大夏”等,可能都与族名“达斡尔”或“吐火罗”有关。
如果注重研究司马迁择列的这十几个部落名的读音,它们与北方民族族名的对应就一目了然了:
赤翟即“车臣”,
白翟即“博尔吉齐”,
由余即“回纥”,
义渠、乌氏即“兀者”或“讹斥”,
緜诸即“□羯”或“蔑里乞”,
绲戎即“浑”,
翟□即“昭武”,
大荔即“沓卢”或“吐如纥”,
朐衍即“呼延”,
楼烦即“陆浑”或“陆和”。
此中“由余”之为“回纥”,是循了yu─yu读u─u的规律。唯“林胡”无类音族名对应,然稍解其意,则豁然释通。清代学者何秋涛着《朔方备乘》首先辩认出满语中“窝集者,盖大山老林之名”的语义,故尔通古斯族名“兀者”当是“林胡”。此言也有旁证,匈牙利语“林中人”适为erdész.
“东胡”、“乌桓”属鲜卑─蒙古系民族,“兀者”、“□羯”属通古斯系民族,是早已明确的结论。而突厥语“浑”是“太阳”,“呼延”是“绵羊”:“吐如纥”即是匈牙利姓氏Torok,也是“突厥人”的意思:“浑”、“呼延”、“吐如纥”可能是突厥语部落。因此,匈奴民族包含了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语族的先民部落。
《汉书》记载了一则历史上非常着名而有趣的事件。那是刘邦去世后,匈奴冒顿单于向吕后发来一封言辞唐突的求爱信,信中说:“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阅后大怒,要斩其使者,发兵出击匈奴。后来群臣审度时势,才平息了吕后的火气。
信中“生于沮泽之中”这句话,对于解释冒顿的身世很有作用,但“沮泽”长期被望文生义为“沼泽”,其语音信息却被忽略。说来,“平野牛马之域”何来泥泞的水泽?其实,“沮泽”并非“沼泽”,而是族名“女直”,冒顿是女直部落中人,统治匈奴的是通古斯民族。于是“冒顿”一字也可予通古斯语诠释,《北史·勿吉传》曰“渠帅曰大莫弗瞒咄”;《新唐书·黑水□□传》亦云“其酋曰大莫拂瞒咄”,“冒顿”当是“瞒咄”也。
我们多次注意到,“月氏”和“乌孙”就是“兀者”和“爱新”;现代国名“乌兹别克”即是“月氏别克”,张骞笔下的“安息国”就是“爱新国”。今次我们又认识到领袖匈奴的是“女直”部落,因此匈奴将月氏、乌孙逐出河西走廊,实际是以“女直”、“爱新”、“兀者”为首的部落联盟间的斗争和迁徙,而通古斯民族是东北亚土着的传统见解,也就需要修正了。
匈奴语中的多语成分
从族名上认识到的匈奴民族血缘的多元性,在语言上也可以得到证明。汉籍记载的匈奴语仅是“单于”、“撑犁”、“孤涂”、“阏氏”、“居次”、“头曼”、“屠耆”、“瓯脱”、“若□”等几个字而已。
然而,这几个字却费尽了各国学者的智慧和心机,其中以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的成就最大。
《汉书。匈奴传》说的“单于姓挛□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道明了“单于”、“撑犁”、“孤涂”三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