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模式cm5lbygm.docVIP

论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模式cm5lbygm.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模式cm5lbygm

论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模式 王风雷 李凤兰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个时候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认为民族的、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必要发扬光大,在这里我们仅就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不妥之处,予以批评指正。   众所周知,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因此,蒙古人在对其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时,遵循了自然法则,他们有意无意强化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道理十分简单,大草原是我们的衣食之母,这是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拿烧火取暖来讲,蒙古人首先烧的柴禾是牛、羊、马粪,而不是去砍伐森林,即使烧柴也是能拾一些干枝,他们决不因烧柴而砍掉活生生的林木。烧牛、羊、马粪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净化了草原,使草原生态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水是生命之源,因此,蒙古人从来都不会污染江河,湖泊、山泉,他们把污染水源的行为,视为大逆不道。蒙古人在游牧生活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倒场、轮牧,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逐水草而居。倒场、轮牧的优越性在于给草场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恢复植被的机会,也防止了草原的沙化。因此,蒙古人的牧场分为春季牧场、夏季牧场、秋季牧场,冬季牧场。蒙古人在来回迁徙游牧的过程中,对那些生活垃圾是要进行简要处理的,其处理的方法是就地埋掉,然后拿来草坪覆盖在上面,以求植被的恢复。另外,蒙古人游牧的生产方式决定其生产周期较长,因而在他们的头脑中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当一头牛产下牛犊的时候,在蒙古人的头脑中决不会产生立即杀吃牛犊的想法,相反,他们所想到的是几年后,让牛再产仔,然后吃其奶,用其畜产品。我们认为,蒙古人的这种思想意识,对于保护大自然,求得生态平衡十分有利。与这种思想意识相适应,蒙古人对野生动物也采取了保护措施,即地有禁、取有时,怀卵时节勿捕,怀羔时节勿捕。蒙古人把围措的时间,严格限制在冬季,其余时间里让野生动物进行繁育发展。蒙古人在家庭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其子孙后代进行着环境道德教育。   蒙古人在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方面,比较注重教育者--父母自身的形象。对于这一点,蒙古人常说的一句谚语就是六畜的前两只脚踩过的地方,其后两脚一定能够踩到。这句直译过来的谚语听起来有点费解,其实她恰恰反映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深刻内涵。六畜的前两只脚,好比是父母、教育者,后两只脚好比是子女、受教育者,前两只脚和后两只脚是协调一致的,如果前者发生了错误,后者也会跟着出现错误。因此,父母本身的道德行为,对孩子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同理,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蒙古谚语中,还有一句教育哲理,讲得非常生动形象,即取媳妇先看对方的母亲,买毛驴要看它的蹄子。从一定意义上讲,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做父母的本身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不严,反过来对子女们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让他们达到高标准,那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蒙古人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把父母的榜样示范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蒙古人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热爱父母、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教育。蒙古人懂得,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是很难做到爱他人,爱社会。热爱父母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根本。事实上,人们把这种教育基本上都渗透在日常的细节中,可操作性比较强。例如,平常吃饭时,父母以及长者不入席,绝对不会让孩子们先入席,而且首席位置是父母和长者的,孩子们没有资格坐首席位置的,另外,孩子们把第一碗饭用双手敬献给长者,父母动筷子之后,他们才能吃。孝子受到人们的尊重,不孝之子会让人看不上。蒙古人认为,父母的恩情永远也报答不完,这一点,在蒙古音乐中都有所反映。蒙古人热爱父母的教育,终究要与热爱家乡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终生难忘的地方。喝的水是阿尔山,养我的土地是金子这是蒙古人对孩子的谆谆教悔。在此基础上,蒙古人还要教育孩子雄鹰飞得再高,影子还在地上,言外之意,树高千尺,不能忘根。记得在《云良》这首古老的蒙古族叙事民歌当中有一段歌词讲得非常精彩。当年,云良姑娘被远嫁到北京城后,日夜思念着父母、家乡,因而她唱道转遍了北京城的四十条大街和八十个胡同,但所有这些都比不上家乡的景色美。可见蒙古人对子女进行的热爱家乡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热爱父母、热爱家乡教育的最终归宿是热爱民族的教育。古老的历史文化是对孩子们进行热爱民族教育的活教材。在这一点上,家长们做的是很成功的。   蒙古人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勤奋务实的精神。蒙古人特别反对那种华而不实的作风,他们不喜欢那种说的多而做的少净卖嘴皮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