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道德经中人文关怀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人文关怀精神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人文关怀精神   摘 要:老子生逢乱世,天下无道。他亲身体会到民生之艰,因此他试图为世人寻找一条出路,以摆脱乱世的苦难,物欲的束缚,以求得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灵魂之超脱。从根本上说,老子的理论体系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出老子“向善”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老子;道;人文关怀;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5-01   “道”,是老子预设的一个概念。他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并非是为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思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言:“道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和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①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是《道德经》的基础命题,而“人”则是它的核心命题。从根本上说,老子的理论体系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出老子“向善”的价值追求。具体来说,老子大致从两个方面传达出了他忧国忧民的人文思想。   一、立足于个体修养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据   老子生逢乱世,天下无道。他亲身体会到民生之艰,因此他试图为世人寻找一条出路,以摆脱乱世的苦难,物欲的束缚,以求得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灵魂之超脱。   (一)构建理想人格,注重个人修为   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老子并不急于改变外在的环境,而是转向内心寻求精神的力量,并以此为依据实现对外在环境的超脱。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非常重视个人的内在修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德经》五十四章) 在他看来,“修身”是生命的基础活动。一个人德行的不断提高,以至于施及天下,必须从个体的修为做起。为此,他构建起一种理想的人格范例。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提到的“圣人”可以看做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老子确立这种理想人格的目的不是要求人们去崇拜它,而是要引导人们去效法,去践行。   (二)返璞归真——物性向人性的回归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十二章)老子深刻体会到了物欲文明给社会带来的灾难。由此,他提出“为腹不为目”,提倡恬淡自足的生活方式。以此为契机,老子进一步提出了“虚静”的概念。“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从宇宙万物的运动之中看到了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的运动最终都要回归它的本源,即一种虚静的状态。人也要致虚守静,以此来实现对喧嚣浮躁的物欲文明的消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老子敏锐的察觉到当时社会对忠孝仁义的呼唤,并非出于人们的本心,而是外界强加给人们的道德枷锁。这显然有违人性之自然,是不符合“道”的。于是,他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十九章)这样就可以无忧无虑了。老子还向往那种如婴儿般纯真的人性。他常把那些道德深厚的人比作“赤子”、“婴儿”,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的那样:“‘复归于婴儿’,即是‘复归于朴’,即是人向自己所以生之德,自己所以生之性的回归。”②总之,老子所提倡的恬淡自足的生活方式,“致虚守静”的精神状态,以及“返璞归真”的人性论思想不仅在当时,即使在当代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提倡无私奉献,成就个人价值   老子所处的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统治者剥削民众,过着奢靡的生活,而下层百姓的生活却愈发贫困。对此,老子有着清醒的认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七十七章)因此,老子号召人们效法自然之道,拿出自己多余的利益奉献给需要的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先身;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七章)老子的这种“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思想是极具智慧且符合于“道”的,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八章)   二、立足于为政治国寻求济世救民的良方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还是一种政治理论。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人们经常强调《老子》的消极无为,其实,老子一再讲‘圣人’、‘侯王’,是一种以无事取天下的积极的政治理论。”③   (一)希言自然,倡导无为而治   面对腐败的政治风气,老子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他痛恨统治者称孤道寡,推行强迫性的政治制度,甚至诅咒他们:“强梁者不得其死。”(《道德经》四十二章)。当他看到田地荒芜,仓库空虚,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