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谐和唐诗生态世界及其现代意义.docVIP

物我谐和唐诗生态世界及其现代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我谐和唐诗生态世界及其现代意义

物我谐和唐诗生态世界及其现代意义   摘 要:从现存为数颇丰的唐诗看,唐代诗人承传并弘扬了《风》《骚》及汉魏六朝文学的自然生态意识。由于受本朝儒、释、道思想以及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官吏贬谪的特殊经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唐诗中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了天人合一、空前融洽的地步。唐代诗人与草木虫鱼等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思想和实践,在唐诗中主要表现在十大方面,即:(1)与物谐乐;(2)以物为友;(3)颂物以美;(4)感物惠德;(5)赏物生趣;(5)悲物悯人;(7)由物悟理;(8)托物寄怀;(9)假物以讽;(10)护物有责。唐诗中浓郁的关爱自然生态意识,是唐代诗人精神境界的生动体现,对当下大力倡导保护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关键词:唐诗;物我谐和;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4―0199―06      唐诗是中国诗歌引以为豪的代表,在人们心目中,它早已成为中国诗歌的代名词了。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历代唐诗学研究成果中,唐诗中新鲜、生动、活泼而丰富的物我谐和的生态世界,则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疏忽了,成了一块被人们淡漠而遗忘的角落。其实,唐诗离不开自然生态的参与,自然生态是唐诗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之一;研究唐诗,不能不研究与文学相亲相融的自然生态及唐代诗人在诗作中表达出的关爱自然的浓厚意识。从现存的大量杰出诗作看,唐代诗人承传并弘扬了《风》《骚》及汉魏六朝文学的自然生态意识。由于受本朝儒、释、道思想以及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官吏贬谪地方的特殊经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绝大多数唐代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了空前融洽的地步。唐代诗人具有空前良好的保护自然生态意识。他们在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能保持一种健康、和谐与友善的态度,尊重物类的存在,并视其为伴侣与友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够保持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正常流通与动态平衡。作为中国古老的生态文明的一种表述,唐代诗人笔下的鸟兽草木虫鱼是那样的有灵有趣有味,又是那样的可亲可爱可友。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与友好相处中,既有情操的陶冶、理性的感悟和情怀的托寓,又有审美的感受、友爱的体验和恩德的感念。所有这些,都是唐代诗人与草木虫鱼等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是唐代诗人之仁爱精神照亮草木虫鱼之灵性异彩的结晶。   在唐诗中,与草木虫鱼等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情感形态主要表现在十大方面,即:(1)与物谐乐;(2)以物为友;(3)颂物以美;(4)感物惠德;(5)赏物生趣;(5)悲物悯人;(7)由物悟理;(8)托物寄怀;(9)假物以讽;(10)护物有责。对上述十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唐诗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能够开掘出唐诗自然生态意识的宝贵精神资源,梳理出唐代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种亲密关系。这对当下大力倡导保护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与启迪意义。      一、与物谐乐      唐诗中的这一类诗篇,一般都是诗人闲逸心悦之时的灵性佳作。他们所遇大自然景色美好可人,故诗中其景其情均呈现出和谐温馨的气象。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水槛遣兴二首》(其一):“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等。这些描写,都显示出花鸟有情人有乐的和谐境界。又如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径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寻人不遇,本属扫兴不悦之事,然而隐居周围适性谐和的自然环境,则使得诗人顿然消忧,这自然是物我谐乐的佳例。此诗为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所改作,其云:“应怜履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词汇、意境与刘长卿诗颇多相似之处。   唐代诗人于桃花似乎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情结。在他们的笔下,桃花总是以热烈勃发、笑迎春风、色彩艳丽、芬芳馥郁的美好形象出现的,而诗人与之谐乐的欢愉之情也就应花而生、乐在其中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堪称是代表作。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于春芳将尽之际,突然发现“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奇异美景,惊喜之情自不待言,赞美之意溢于言表。在诗人眼里,盛开的桃花是自豪、骄傲而欢快的,因为在与“人间四月芳菲尽”的鲜明对比中,才更显示出“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非同寻常、出类拔萃。而在诗人自己,却于“长恨春归无觅处”之焦虑时刻,蓦然回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