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究杨昌济父女生平思想珍贵文献
研究杨昌济父女生平思想珍贵文献
摘 要:
此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发现的杨开慧三篇短文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其一,它提供了有关杨昌济生平的一些细节,如少年善属对、与其哥嫂的亲密关系、准确地说明了其归国时间、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款操劳致死等。其二,杨昌济父女致章士钊的信,说明了杨章两家世交的亲密,也反映他们之间政治观点的不尽相同,杨氏父女多一些知识分子的清高,而章氏则更多一些政治家的历练。其三,杨开慧在当时十分重视个性解放,她认为个性解放是人天性的要求,压抑个性是旧制度和风习之过,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关键词:杨昌济;章士钊;杨开慧
《船山学刊》2015年第3期发表了旅美学者李忠泽先生所写的《新发现的杨开慧三篇短文浅析》,三篇短文的题目是《致某公书》、《随感录》、《先父事略》,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杨开慧生前公开发表的唯一论著,它们是李先生从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所藏1921年6月在长沙出版的《福湘杂志》上找到的。李先生的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三篇短文的发现过程、三篇短文的内容,纠正了有关这些文章的误传,而且对三篇短文进行了认真校勘、标点和分段,随释文还附录了《福湘杂志》原文的扫描件。我们敬佩李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同时佩服《船山学刊》编辑的眼光远大,不惜篇幅将三篇短文的释文及原文扫描本全部刊载。因为像这样在国内找不到原件的“文物级”文献,只有将其原文扫描件完整地刊载出来,才能为读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靠文献根据。我之所以说这三篇短文是“文献级”资料,不只是因为它时间久远,而且因为它为我们研究杨昌济父女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一
《先父事略》一文提供了有关杨昌济生平细节的新资料:
其一,是有关杨氏幼年时代的资料。文称:“先父幼甚颖慧,七、八岁时,以善属对有名。长老见者,无不敬礼。尝闻之于吾父,曾有先祖之友远道来访,命对曰:‘远方来好友。’吾父即答曰:‘天下有神童。’”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撰写《杨昌济的生平及思想》一书时,最感缺乏的就是传主少年时代的资料。我读过杨氏日记中的少量诗歌,觉得他的诗很有根底,但不知道他幼年时代即善于属对。杨氏成年之后,偏重治理学。理学家讲存天理灭人欲,是不重视人的感情生活的,其诗也往往多说教;但杨昌济受王夫之“理欲合一”思想的影响,很重视感情生活,所以有暇时也写一些诗。其诗保留下来的不多,但其情趣和立意却很高远。李肖聃说:“易寅村(培基)言接京友讯,怀中病时神识湛然,疾革犹抗声歌诗而没。”①可见,杨氏一生都与诗歌为伴。
其二,是有关兄弟之情的新资料。文称:杨昌济“又富于情爱,极孝父母,爱兄弟。有兄一、姊一、弟一。兄亦聪颖过人,惟意志薄弱,随波逐流。吾父十四五岁时,鸦片盛行,吾伯父乃极嗜此物,以此志气益渐消沉,惟知快乐,浪掷金钱,不事生产。家本贫寒,以此益困。邻人亲友为吾父忧之,劝分居。吾父不听,曰:‘吾不离吾兄也,可不为吾忧,吾将来且须赚钱以供其用。’故吾伯父有须于吾父者,吾父无不应之,从未一拂吾伯父之意。吾伯父尝头痛,吾父百觅良方,以止其痛,为之按摩至手胀力疲而不已。于是孝友之声又传之四乡,虽远至百里,言及华生先生,无不知之。……三十二岁时决计出洋留学,有人出重金请为教其子弟,吾父谢之。伯父不乐,力阻其行,集亲友群相劝说,吾父乃厉声曰:‘此次如不能成行,则吾精神生活已告灭绝,实等于死。吾不能行,惟有死耳!’吾伯父以其坚决如是,无法阻止,乃听之。吾父心又大不忍,以拂吾伯父之意也,闭门大哭。”杨昌济的哥哥杨昌运,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长昌济9岁。昌济7岁丧母,14岁丧父。“长兄如父”,少年时代的杨昌济从其兄嫂处得到了如父如母般的关爱,所以他对哥嫂的尊重是始终一贯的。他在1896年九月初四日的日记中写道:“近世兄弟之伦甚薄,予自十五岁时即断然不听诸前辈戚族之言,誓不析居,今十二年矣。家兄困于烟癖,长卧家中,而余岁岁课徒,时奉束修以济其乏。此亦极平常事,而或侈为美谈,盖世风之不古已久矣。予近以课读之艰为兄言之,颇有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之意,此甚不可也。须知幼承兄教嫂育,岂可忘其自来?况兄嫂任家事之艰,亦与余之课读相等,岂可听信迂言,存此世俗之意见于胸中乎?”②杨昌济的这段日记与杨开慧上述回忆的内容完全一致。它清楚地说明了杨昌济为什么不与其兄分居的原因,就是“幼承兄教嫂育,岂可忘其自来?”杨昌济为了出国留学与其兄闹的那场矛盾,一方面说明杨氏向西方学习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则生动地说明杨氏对其兄嫂的深厚情谊。杨昌济的哥哥死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其时他正在日本留学。“兄卒,事其嫂以礼。留学海外,必寄珍物以娱其意。居长沙,迎与同居;每徙宅,家人皆步行,独奉嫂必以舆。”③
其三,明确说明杨昌济留学归国的时间。文称:杨昌济留学归国时,“过上海、北京,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