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资料]2012网络课程申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doc

[院校资料]2012网络课程申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院校资料]2012网络课程申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

附件1: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度网络课程申报表 课程名称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 适用专业名称 模具设计与制造 课程负责人 畅国帏 所属部门(盖章) 联系电话 申报日期 2012.3 教务处制 二○一二年二月 填 写 要 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畅国帏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6.3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学 位 学士 职 务 传 真 院系 机电系 E-mail 313328014@ 通信地址(邮编)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德胜东路一号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 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从事网络教育的经历;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一.承担的理论课教学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 理论课(含实践) 6 4 240 2 模具CAD 理论课(含实践) 6 5 360 3 塑料模塑成型技术 理论课(不含实践) 6 4 240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序号 课程名称 届 数 学生总人数 1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 6 360 2 电火花加工 1 62 3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与顶岗实习 5 150 4 模具拆装实训 1 57 三.从事网络教学的经历 《塑料模设计与制造》网络课程开通建设二年半,进行了部分内容的建设,新增模具设计案例一项,新增容量3.04G。 四.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课程主讲教师 2.队伍结构情况 2-1 其他人员构成 (含教辅、技术 等人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职称 学科专业 在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 畅国帏 男 1966.3 机电系 副教授 模具 主讲教师、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师,04年6月至今 吴裕农 男 1961.5 机电系 高级 工程师 模具 专业负责人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师,06年9月至今 朱慕洁 男 1972.9 机电系 工程师 模具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师,07年9月至今 杨亘 男 1980.5 机电系 讲师 模具设计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师,04年9月至今 柯美元 男 1973.5 机电系 讲师 模具设计 与制造 理论实践一体 化教学教师, 04年9月至今 许中明 男 1978.11 机电系 副教授 产品机械 设计与制造工艺 理论实践一体 化教学教师, 06年7月至今 2-2 队伍整体结构 教学、辅导、设计、技术等人员的配置情况 队伍中含博士二名,硕士一名;其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 主要教学工作一般由两名教师负责;辅导由全体老师参加。 3.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 3-1 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思想或理念: 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的含义比一门课或一组课的含义更广。因为某一级教育不仅包括编入课程的各门课,而且也包括各门课以外的科目及课外活动。 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的变化,产生着的影响。 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企业职工的职业活动是基本确定的。职业岗位内涵是持续不变的一组工作任务。劳动者的职责是完成规定任务。但在高绩效工作体系中,各个层次的劳动者都应该主动地智能化地参与生产和工作。劳动者所接受的常会是没有细微规定的任务。它给劳动者留下发挥创造性的余地,希望他们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和获得进一步改进生产的新思路。 在当今环境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具有快速应变、不断创新的能力。因而也就必然要求职工具有应变、创新的素质。对职工提出的“关键能力”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1)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