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具研究》导论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首页.doc

《中国民具研究》导论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首页.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民具研究》导论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首页

《中国民具研究》导论  许 平               人类是这个地球上唯一能够创造一套完整的物质生活设施以维系其生存的延续,并从这种物质形式中升华出一套观念体系以丰富其生命意义的群体。  人类的文化与这个物质生活设施系统的形成、发展与传承的过程密切相关,甚至人类自身的生理完善也与其有着深刻的联系。从远古的人类先祖伸手开始拾起树枝、木棍作为肢体行为延伸的那一刻,直到今天,以形态丰富的工业产品处理日常事物的生活方式中,一个逐步健全起来的物质设施的系统与文明,始终支撑着人类每天最基本、也是最为必需的生活行为。事实上,自最古老的石斧、石球开始,即使一件最简单初级的日用工具,都记录着一种物态的文化基因,一种微缩的生存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智慧与技术的凝聚,更是人类最本质的创造力及其与自然的依赖关系的直接体现。当关于人类文明的科学远处于朦胧阶段时,人们将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往往归为“神”或者“上帝”;但在学术昌明的今天,我们可以将这些伟大的创造归为一种人类特有的“造物行为”;将这种文化,称之为人类的“造物文化”。  造物文化研究,是从人文科学的广阔角度,对人类的物质创造行为与应用方式的历程及其文化形态的研究,毫无疑问,它是人类物质文明研究与精神文明研究的重要领域。    民具研究是造物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于人类文化及物质文明研究广阔领域的一个分支,以民具为对象范畴的研究有其不可替代的典型性。  在这一研究领域中,民具特指“民间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的实用器物与工具传统”;从特定的学科意义上说,它一般指除建筑形式之外的各种实用生活器具与设施,其中又以包含了日用器具在内的广义的生活与劳动“工具”的研究为核心。在研究对象范畴的时段划分上,则以具有一定传承特征的,同时在近现代生活方式中仍然存在着的器具形态为中心,尽管民具研究的命题不排除历史性的关注,但其主体仍属“现代性”的研究,与物质文明的考古研究有所区别。  一、对人类生活行为中的群体创造性的关注    民具研究的这一定位,是源于其对人类生活行为中的“群体性创造表现”的关注。    可以说,从远古时代的石斧、骨针开始,没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器具,就没有丰富、便利的人类生活行为;没有从简单到复杂的生活器具与劳动工具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渐进与质变,这种创造性行为与生活方式演变的因果关系,从上百万年前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萌动,直到今天文明血脉的延续中没有任何的改变。它无时无刻不作用于、活跃于、奉献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底层,这种创造甚至不同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可以从历史记载上所见到的个人的创造,一种文化的创造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被解构成无数个形式的演变与质的跃进的因子,它在无数生活者、使用者的共同努力中共同完成,它排除了任何个人行为的具体动机,仅仅汇集了生活中的创造性的群体意识,因此它可以直接显示一个文化单元中最为朴素,也是最为直接的价值选择与创造动机,从而体现出这个人类群体中的精神取向与生命活力。尽管这种创造没有署名,甚至没有任何“成功”或“失败”的记录,正如至今无人能够指出“火”的首用者是谁、“纤维”与“织物”的始发明者为谁、东方饮食文化中“筷子”的始作者为谁一样,在微观的行为中它可能只是一种生活内容的简单延续,但在宏观形态上,它却可能是一种影响整个人类或整个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乃至意识形态方式的、意义深远的巨构,它是属于人类群体的另一种创造方式。对于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需要一种独特的“大景观”方式的宏观视角。民具研究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视角的研究。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将“民具研究”的命题规定为一种以具象化了的民间生产与生活技术的创造方式、使用方式、传播与继承方式为母题的研究,这一研究虽然也涵括着与民族技术史的研究相互启示与促进的目的,但其并不以传统技术的论证、再现或复原为主旨,而是更侧重于民间实用器物中所蕴涵的精神结构,也即人文意义的研究为重心;它以这种物质化的生活技术形式在民间的文化形态为关注点,探讨其在过去、现在、未来生活发展中的意义及与人类整个文化发展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关于民间物质生活文化的基于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视角的跨学科研究。  二、关于研究对象及其文化属性   从学科对象的意义上来说,民具作为一种有其独特属性的民间文化现象,是不同于其他民艺学研究对象的另一个层次。    我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界说,是因为民具作为日常必需的生活设施,它始终处于民间生活的最基层,是构成人们衣、食、住、行、用行为方式的物质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个具体的文化单元之中,这样的物质载体与行为主体之间,有一种“别无选择”的限制关系,因而它与人们的生活行为就有着更密切、更直接的相关性。对于它来说,一般民艺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