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建设与破坏矛盾辨析.docVIP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建设与破坏矛盾辨析.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建设与破坏矛盾辨析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建设”与“破坏的矛盾辨析   摘要: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如何搞好建设”和“怎样避免破坏”成为热议,“建设”与“破坏”的矛盾相互交织构成了“破坏性建设”与“建设性破坏”的悖论,使科学发展面I临着巨大挑战。文章通过对这一时矛盾的深层次辨析,进而揭示其危害,寻求对策,力求避免破坏性的决策失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建设;破坏;和谐;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4-0043-04      一、引 言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为更好地生存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而生存方式的不断改变和日益完善就是发展。对人类来说发展是必须的、必要的、亘古未变的主题,是社会不断延续的前提。然而,现代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享受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以牺牲环境等公共资源为代价的。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采取了漠视、歧视的态度和做法,致使大自然已经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极端恶劣天气的不断袭扰,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人类的行为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收敛而任其恣意妄为,必将引发各种危机,危及人类生存。   到了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面临生存危机的人们开始警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真正体会到来自大自然的威力和影响,终于开始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痛定思痛的深刻反思,并进行了带有根本意义的修正、调整和改革,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战略。这一鲜明、创新的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发展到现在所形成的唯一正确的选择,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的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因而备受关注。“科学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然而,思想认识的正确与行为方式的正确之间还存有相当大的差距,正确的行动往往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当前,在公共决策行为中风行的“破坏性建设”与“建设性破坏”的逆流就同科学发展观主旋律背道而驰,难免令人忧心忡忡。      二、“破坏性建设”的本质及其特征      “破坏性建设”主要是指由于政绩行为经济化导致在建设过程中人民利益或自然人文等公共资源遭受损失,是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它往往以建设为幌子,假借其名义,以外部负效应为代价,获取属于官员自己的政绩,其实质是假公济私、损人利己的“权力寻租”行为。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存瑕疵且缺少必要的民主监督或监督乏力的情况下。个别官员就有机会充当或支配经济主体,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行为,谋求短期的任内政绩。主要表现在某些官员与外来利益实体相勾结,通过占用人民利益或国家资源,将其迅速转化为自己任内政绩达到晋职升迁的目的。其结果必然损害他人利益,尤其是对地方生态平衡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   他们通过压制那些有利于科学发展却有碍眼前政绩凸显的事业,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篡改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利用有限的资金片面追求写在纸上或摆在阳光下的形象工程。为此目的就会诱导或强迫企业出现短期经济行为,至于人民利益的得失、科学发展面临的威胁都置之脑后了。目前,以“‘政绩制度’为代表的‘官办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要求间的矛盾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协调”。   由于官员任期的短暂性与任内自身形象过高的期望值存在着矛盾,于是在任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大搞政绩工程,其捷径就是搞损公肥私不切实际缺乏远见的“破旧立新”,用破坏来建设。30年来中国的建设速度最快,同时古风古迹自然奇景消亡也最快。不少有个性的城市风貌,被历任领导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热忱中用最原始、最简单、最不科学、最粗野的方式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推倒重建,旧貌确实换了新颜,但古风遗韵也随之灰飞烟灭,历史文脉也被拦腰斩断。城市在爆炸式的发展中不断地被克隆,地域文化特色渐趋衰微,变成了毫无个性的钢筋水泥板块,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更为痛心的是居然很少有人因为对自然人文景观的破坏而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在“破坏性建设”者面前好像矮了三分,于是这种利益极大风险最小的“破坏性建设”愈演愈烈。自然风景区也没能逃脱人类的烙印,无不充斥着人类“破坏性建设”的杰作。这些工程往往透支财力,寅吃卯粮。要还清所欠债务,必将增加各种税费,势必影响投资环境,导致工商业发展乏力。这种劳民伤财的“破坏性建设”实在不足为取。它将给我们留下永久的遗憾和伤痛,不及时加以纠正和解决,我们将愧对历史与后人。      三、“建设性破坏”的本质及其特征      如果说“破坏性建设”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明枪,明枪尚易躲;“建设性破坏”则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暗箭,暗箭最难防。“破坏性建设”纯是为了“破坏”获取一己私利而“建设”,只具有消极意义,对此人们深恶痛绝。而“建设性破坏”则是为了“建设”而附带有“破坏”,赶尽杀绝未必是上策,解决起来就比较棘手。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