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想国与乌托主义7
民主政体产生的原因 崇拜财富使城邦居民不可能保持必要的克制和身心平衡。在寡头政体的城邦中,由于人们的忽视和对于浪荡不羁的生活方式的自由放任,使门第高贵的人变成了穷人。穷人们取得了胜利,就成立了民主政体,把一些人杀死另一些放逐,在剩下的公民之中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官职。 民主政体的特征 这种政体看起来美丽,因为人们似乎享有充分的自由。但它完全不管城邦管理者的品质,只要他说他拥护群众就予以他荣耀。这样一种政体,对于不论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事物,都给予一种一律的平等。557d-558c 寡头政体的人如何转变为民主政体的人? 寡头政体的人本来有一定克制力,在必要的欲望与不必要的欲望间作出区分(558e-559a)。但他一旦尝到了欲望放纵的快乐,欲望最终就占据了他的灵魂。他失掉了克制和羞耻感,彻底堕落。 僭主式政体产生的原因 过度的自由,总不是转化为别的,而是要转化为过度的奴役。从最极端的自由中产生出最粗暴的奴役。民主政体中的人民和富人相互争斗,人民需要一个保护者来帮助获取利益,而这个保护者一旦在政治争斗中进行不公正的指控毁谤,尝到亲属同类(城邦公民的血),就变成了狼。 保护者要求有一只私人卫队,而最后他就借助他的卫队谋取到最高权力,开始暴力统治。565c-568a)。在569c,僭主被比喻为人民的弑父者,而人民则成了奴隶。 僭主式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们从古到今也就是把激烈的情欲或是爱(Eros)说成是一个僭主。 僭主从来没有朋友,也绝对不是任何人的朋友。相反,或者专横压制别人,或者是他人的奴颜婢膝的奴隶。僭主政体式的天性是永远尝味不到真正的自由和友谊576a。他们是最不正义的人,无信仰的人。 现在的问题是,僭主和哲学家,究竟谁更快乐? 僭主的城邦是一个极度奴役的城邦(577c),僭主政体式的统治的灵魂,永远被疯狂的激情所驱使,充满混乱和烦恼。永远贫穷和不满足577e . 他的天性充满着无数的、各式各样的恐惧和激情,在他身体内的秩序很坏,他不能统治自己,却试图要去统治他人。真正的僭主其实是一个真实的奴隶,必然是妒忌的,无信仰的,不正义的,无友谊的,不虔敬的,是一切恶德的接纳者和助长者。而且会使身边的人都变得和他一样。579a-580a 一、洞喻 想象许多人,住在一个地下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地上世界。这些人丛孩提时起,腿脚和脖子就处于捆绑中,只能坐在一处直视前方;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火堆和囚徒之间有一条高出来的路和一道矮墙,像一个木偶戏的舞台那样,一些人带来各种器物,进行各种活动。火光把他们的活动投射在囚徒目视的墙壁上,形成各种影子。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于是就把这些影子当作真实的存在。 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作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洞穴比喻的意义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 洞穴比喻暗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洞穴之中,把各种影子当作真实。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教人看清楚真正的存在。苏格拉底试图引导洞穴中的人们发现真实,然而没有亲眼见到过真实世界的人们却不能相信他。 理念与理念论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idea),这两个概念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也译为“型相”或“形式”。 理念论通常被称作“the theory of forms (形式论)”。 这一切比喻都是为了说明,教育是什么518b5-518c。最终解决哲学家的教育应该怎样进行的问题。 教育并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使得灵魂的眼睛能够专注持续地观看存在518c-d(此即哲学教育)。 有一种转移这个器官的方向的记述。…… 对灵魂的教育在于从小开始的一以贯之之道519c.-519d。 能够有资格管理城邦的人不是未经教育的,也不是悠游在文化中的人,“后者心满意足,就不再想去有什么作为了,一心以为就在他的在生之年,他已经是移居在那些幸福之岛上的人了。” 作为城邦的奠基者,就是要强迫哲学家再回到城邦来。 格劳康指出,这样就是对他们不义了,要去使他们过一种较低等的生活了519d。 哲人王悖论 一方面,苏格拉底的政制构想是,好的统治者是不愿意统治,而只是被迫去统治的人;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哲人统治,理想城邦才能实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