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文化现状及思考
苗族芦笙文化现状及思考
内容摘要:芦笙是苗族的代表乐器,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芦笙文化与苗族的婚恋文化、祭祀文化、教育文化以及习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并且作为这些文化现象的物质载体而流传至今。文章梳理和介绍芦笙所展现的文化涵蕴对发掘民族乐器的人文内涵,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苗族 芦笙 文化
芦笙是我国苗族最喜闻乐见的一种竹管和声吹奏乐器,苗语称之为“给”“嘎”或“杆”,其音色明亮浑厚,形式多样,已成为“苗族的符号乐器”。它早在2000多年前就流传于我国的湖南、贵州、云南和广西,甚至东南亚的老挝、泰国和越南等国。芦笙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时,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已经成为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芦笙的起源、制作及演奏
1.起源
按《诗经》关于“歌笙舞”的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使用笙类乐器的可能。《苗族简史》记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卢沙之制,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嘎其声”。到了明代,已有文献明确记载芦笙作为乐器的名称,倪辂著《南诏野史》关于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合,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
2.制作
芦笙的结构严谨,制作上具有特殊的材料和工艺要求。芦笙一般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一般装有笙管6根,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斗或葫芦内,每管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芦笙有型号大小,即笙管长短之分。小的仅十几厘米,大的可达三四米左右。现在经过改进,笙管可增至十几甚至二十几根,音域更加宽阔。制成后的芦笙,用桐油或清漆涂抹,呈金黄色,木纹清晰,外表美观,因此有了“金芦笙”的美称。
3.演奏
芦笙作为吹奏乐器有不同的演奏法,有的吹奏者边吹边舞,舞姿轻盈欢快;有的甚至头手倒立或翻筋斗仍可吹奏,动作惊险动人;有时由两个吹笙者对跳,众人围成大圆圈相随起舞;有时芦笙只作伴奏用,众人围成大圆圈按照芦笙乐曲的变化和吹笙者的指挥,变换队形和舞蹈动作。
二、芦笙的文化涵蕴
1.婚恋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檀萃《说蛮》载:“孟春合男女跳月,择平壤为月场,皆更服饰,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迥翔宛转,终日不倦,暮则挈所私归,比晓乃散。”意思是说,每年秋收之后至第二年春耕之前,苗族小伙子便从山上砍回金黄的笙竹,一把把大小不同的芦笙随着一代新的芦笙手制造出来,并奏出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曲调,引来姑娘的笑声和清脆的歌声相对。在苗族,芦笙能使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这种笙歌对答、以乐代言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苗族芦笙应用的传统内容之一。
2.祭祀
芦笙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化工具,通过吹奏芦笙可以“以调达意,以音代言”,不仅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而且是“通灵功能”的法器。无论是发丧送灵,还是驱鬼祭祖。芦笙吹奏的是一种朴素而明确的“芦笙词语”,不是我们通常听见的神秘的符咒话语。芦笙具有巫师和寨老的双重身份。不仅“通灵”,而且“通人”,把某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意念行为(祭),演化为直白的教化活动,是人化了的“神器”,让阴阳两界直接对话。丧祭场合,芦笙突破了阴阳的阻隔,沟通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用它的“话语”,通天地,达鬼神。苗族老人去世,以下榻、穿衣、入棺、接鼓、吊鼓、献祭、交牲、送葬至收场,以接魂、安位、招灵、献祭、献牲至送灵等程序,无不有特定内容的芦笙语,并以鼓配合演奏。
3.教育
在无文字的苗族社会传统生活中,12岁的男孩必须习吹芦笙。不仅因为在祭祀、娱乐、求偶、婚嫁、节庆等场合都要使用芦笙,最主要的是通过学芦笙――念唱芦笙歌,背记芦笙词,获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每首芦笙词,都有明确而稳定的歌调,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历史传说、生产知识、爱情婚姻、社会公德、乡规民俗各个方面。如:“施绿肥,要认真,下种子,要细心,先施肥后下种,马虎草率误收成”。
芦笙词是苗族人民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苗族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芦笙词的产生和世代相传,是苗族人民为了生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湘少版2025年三年级春季学期英语阅读理解真题.pdf VIP
- 乘着歌声的翅膀降A调正谱伴奏.pdf VIP
- 游戏开发与游戏运营的策划技巧.docx VIP
- (正式版)H-Y-T 147.1-2013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 第1部分:海水(正式版).docx VIP
-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相关解读.ppt VIP
- 通用学术英语1(张敬源)课后习题答案.docx VIP
- (统编2024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读课件(新教材).pptx
- 河南安阳红色文化传承模式研究.pptx VIP
- 人教PEP版(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pdf
-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PPT课件 .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