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失实的新动向及其治理.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失实的新动向及其治理

新闻失实的新动向及其治理 新闻失实的 新动向及其治理 自从《纸做的包子》这一虚假新 闻被揭露以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 打假的热潮,违背真实是新闻的生 命这一铁律的教训,让新一代的新 闻工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应该说, 像《纸做的包子》这种完全虚构,导 演的假新闻,已经走到了新闻失实 的极端,是非常恶劣的故意失实行 径,这种情况并不是很普遍.但从无 意失实走到蓄意泡制,从事实失察 走到虚构导演,在这几年新闻界不 重视真实性教育状况之下,有其发 展的必然性.特别是近几年,新闻失 实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动向,必须引 起新闻界的高度重视. 首先是策划失实.近年来,新闻 策划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在这里, 所谓的新闻策划,能够策划的只能 是新闻报道或者新闻报道活动的形 式,而不是新闻事实.但确实在不少 报道或活动策划过程中,新闻事实 成了随意摆布的材料,新闻报道活 动成了熟人圈子的自娱自乐.譬 如说,街头随机的调查性采访,不是 真正走上街道,寻找合适的采访对 象,而是找几个熟人,按照事先设计 好的台词展开问答,这样的采访就 离真实较远.这也就是所谓的设托. 应该说,较为大型的新闻宣传 活动,为了增强场面的可控度,事先 联系好参与的嘉宾,或现场参与,或 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和BBS进 行提问,评论,也是真实的.但笔者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一次活动却不 是这样.2007年8月,某频道承办了 省政府组织的一次农技方面的现场 咨询电视直播活动,各地都设立了 分会场组织涉农干部和农民群众集 中收看.活动开始后,主持人提到笔 者所在地有一位养猪大户就母猪养 @ 殖的政府贴补政策问题,通过农民 信箱提出了问题,然后主持人就请 省农业厅厅长作了详尽的回答.看 到这一场景之后,笔者与记者商量 最好能够采访到这位提问的养猪农 户.但一问在现场收看的市畜牧兽 医站领导,他说印象中全市500多 户养猪大户名单中似乎并没有这个 名字,再请站里的同志协助查找,也 还是没有结果.后来我们想起,农民 信箱都是实名注册的,就又请也在 现场收看的市农村经济信息中心领 导联系查找,找到了这一农户所在 的镇和村,记者们非常兴奋,马上前 往采访.结果找到这一农户之后,却 又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位农 户说他根本不知道这么一回事,并 且说,他是养鸭的,干吗要问养猪的 问题呢?但活动中提到的名字和所 在地都是对得上号的,只能说,策划 人策划的时候顺手从农民信箱的注 册名单中随便找了个名字,把这个 问题安在了他的头上,只是他意想 不到的是,会有人这么认真,会真的 去寻找这个人. 近年来,新闻失实的新动向还 有就是语境失实.主要表现为,一是 不考虑前后话语上下文的连贯性, 随意剪辑,随意摘取片言只语使用. 尤其是广播电视同期声采访的任意 剪辑使用.二是不考虑采访对象当 时说话的情境和气氛,使用采访对 象的一些话语.2007年7月2日,教 育部新闻发言人千旭明向新闻界介 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有关情况时谈到:网上说,教育部新 闻发言人王旭明有个很着名的言论 叫媒体无知论.本人惊讶,乃看原 文:对于包括资助困难学生这样大 的国家政策,媒体不去积极宣传,说 吴生华 浅了是无知,说深了是对国家政策 的漠视.原来如此,相信有逻辑感 的人,都不会得出这就是媒体无知 论的.如此无知之论在网络及各 种传媒上横行数日,招致一堆口水 与板砖之后,被更热闹的新闻和 评论所替代,少有人细究此无知 论的前因后果,表达语境.媒体挑 了自己认为有用的话说,评论者找 自己有用的论句论述,公众也就自 觉接受不完整的信息.媒体无知 论就如此这般地无知下去了.王 旭明表明观点认为:查阅发言者原 话和一些媒体的报道,时常会发现 断章取义.媒体选择最吸引眼球的 点没错,这是新闻规律.可还有一条 新闻铁律,就是真实.起码,得告诉 读者某句话的前后语境,让他们自 己做分析判断吧. 确实,采访话语的过份剪辑,甚 至摘取片言只语使用,是对采访对 象的极不尊重,也是造成语境失实 的首要原因.这里顺便再说一个对 采访对象不尊重的现象,就是有的 台的记者,他觉得内容够了,采访对 象话还没有说完,就开始收话筒,使 得采访对象非常尴尬,相信这位采 访对象下次再有媒体希望采访他 时,他会一口拒绝.也许有的记者会 说,当前新闻采访时效竞争十分激 烈,记者采访也要追求高效,但这样 的高效,造成的后果却是报道失实 的可能和媒体整体缺乏礼貌的不良 形象. 第三,读报,转录播出对失实新 闻的接力传递也是不容忽视的问 题.近年来,一些读报,搜索性新闻 节目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专 门搜罗,摘录一些能够吸引眼球的 新闻.这些新闻内容,如果来源可 黻 ------ 在新闻业界和学术界,偷拍, 暗访,隐性采访等已是个老掉 牙的旧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 不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