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情感(讲).docVIP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情感(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情感(讲)

PAGE 14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情感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 鉴赏形象 【真题典例】 1.【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查。 2.【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ok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