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平:唐德的硬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晓平:唐德的硬伤

陈晓平:唐德刚的硬伤  共识网导读:从专业角度看,《晚清七十年》可以说是浪得虚名之作,硬伤太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自1999年岳麓书社推出了超级减肥版的《晚清七十年》以来,该书被无数名人非名人反复推荐,俨然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唐氏也被捧上了神坛。由于“糖粉”阵容强大,批评的声音几被淹没。虽然唐德刚关于北洋海军“主炮晾衣”一说,已被海军史研究者陈悦驳得体无完肤,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唐氏治学粗疏,是一以贯之。从专业角度看,《晚清七十年》可以说是浪得虚名之作,硬伤太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本文拟引用可靠史料和学界研究成果,略举数例,暴露唐氏史学功力的不足,读者自可举一反三,重估该书的实际价值。近几十年晚清史研究成绩斐然,史料整理和考证方面成绩更加突出,已非唐氏所能想见。   本文所引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原文,用的是远流版五卷本,为免繁琐,仅注出册数和页码,如第四册第87页,注作“四,87”。   李鸿章   “李鸿章是荣禄的政敌。李之下放广州就是受荣禄排挤而去的。”(四,87)   李鸿章和荣禄的关系,唐德刚并不了解。除了甲午惨败让荣禄对李鸿章有些微词之外[1],从我所搜集的几百条荣、李关系史料中可以看出,这两人长期以来私交甚好,政治上紧密合作,互惠互利,在理念上大体都属于“洋务派”的范畴。   早在光绪三年,荣禄筹设神机营机器局,即曾请李鸿章推荐洋务人才,李也鼎力相助,推荐了著名科技专家华蘅芳[2]。光绪十四年李鸿章在给李经方的家信中,特地嘱咐儿子去看望荣禄,提醒“叶[荣]仲华交好廿年,晤时问伊脚气好否,洋医有效否。尔须称老伯、小侄,不作官话。”[3] 戊戌政变时奏请太后训政的杨崇伊,既是李鸿章的儿女亲家,也是政治上的盟友。杨崇伊事前专门到天津与荣禄密商。政变后英、日为营救张荫桓,托李鸿章通过荣禄向太后进言,卒得减罪流放,也可见出李、荣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关于李鸿章外放两广总督一事,徐一士在《凌霄一士随笔》中分析:“当召刘谭来京,两江总督系以江苏巡抚鹿传霖署理,而两广总督则特简鸿章往署。盖荣禄助鸿章得之,已预为真除地矣。”[4] “百日维新”之前,李鸿章被光绪帝逐出总署,此后即投闲置散,没有得到任何实缺,此时得以授两广总督,正是求之不得。江苏、广东是富庶省份,晚清官场皆以两江、两广总督为极优之官缺。李鸿章本人也感觉到后起满洲权贵排挤开明汉族大臣,希望离开北京这个是非之地。这次外放,实是荣禄鼎力相助,唐德刚居然视作“排挤”,真是南辕北辙了。   北京陷落以后,荣禄暂驻保定,慈禧曾令荣禄入京作为“会办全权大臣”参与谈判;李鸿章接到荣禄通过袁世凯转递的密信,奏请让荣禄回“行在”当差,一方面可通过荣禄说动慈禧彻底调整政策,另一方面也为荣禄解围,是“投桃报李”之举[5]。尽管荣禄在围攻使馆过程中采取“明攻暗保”手法,向使馆输送食品,促成驻京公使与本国通电报,只因他手下的武卫中军曾参与围攻使馆,使他不适宜出任谈判角色。李鸿章这个果敢行动收到明显成效,荣禄抵达西安的第三天,清廷立即开始大规模惩办“肇祸诸臣”,将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等人革去职爵暂行圈禁[6]。两人配合十分默契,“政敌”之说,可以休矣!   “命于式枚草遗折荐袁世凯代己为直隶总督”(四,184)   李鸿章临终推荐袁世凯的神话,只因《李文忠公全集》《文忠公遗集》没有收录遗折,以讹传讹达一个世纪。这封遗折,在《西巡大事记》及《一士谈荟》一书均有全文[7],没有只字提及袁世凯。袁世凯研究专家刘路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作了严密考证,彻底排除了遗折、附片保荐袁世凯的可能。由于李鸿章事先未作安排,临终时已口不能言,这份遗折是由其幕僚于式枚在李氏去世后草拟的,不是出于李鸿章口授,故《李文忠公全集》编者吴汝纶、《文忠公遗集》编者李国杰不予收录。在得到李鸿章死讯后二三个小时,谕旨立即命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显示太后此前已拿定主意[8]。袁世凯得以署理直隶总督,如果有太后以外的因素,那么,列强的推崇、荣禄的提携比较关键,盛宣怀也出力不少[9],与李鸿章没有丝毫关系。   翁同龢   和李鸿章“平分朝政”?   该书第三册如此谈论翁同龢:“在小皇帝日渐长大,垂帘老太后预备‘归政’之时,同龢正是当朝的‘宰相’——加太子少保衔的‘协办大学士’;两入‘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他与那时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简直是平分朝政。”(三,173-174)。   事实是,从来没有存在过李鸿章和翁同龢“平分朝政”的时期。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李鸿章继曾国藩之后任直隶总督,后兼北洋大臣,二十多年里一直是太后深所倚畀的重臣。而翁同龢初入军机在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领班的是威望素著的恭亲王奕訢,根本轮不到翁氏掌权。光绪十年三月,恭亲王和翁同龢等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