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家中高觉新
试论家中高觉新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巴金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家》写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一九三二年四月完成。用作者的话:“在这里所要展开给读者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一幅图画”,《家》所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样就使《家》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家》中所描写的简直就是二十年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的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家》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本文拟通过对高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这个人物形象的反封建意义及在艺术上的审美作用。
“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代表”。
高觉新虽是和觉民、觉慧一母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然而,觉新在他那一房里处于长子的地位,便决定了他的命运和前途。子女作为私有财产,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封建思想,使他的爷爷――家中惟我独尊的高老太爷,根本不愿体察觉新的理想、爱情、他要的只是服从。高老太爷希望有一个重孙,以此来炫耀他“四世同堂”,觉新的父亲便也希望早日抱孙子,以父之命硬给觉新定了亲。而觉新呢?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他不大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唯父命是从,仿佛只是一个任人摆弄的木偶。除了婚后温柔的妻子能给他一点安慰外,“便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了,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家庭的变故,使得大家庭的担子自然地落到他肩上,大家庭内部的仇恨和勾心斗角,使他变成了别人攻击的目标,也使他还没有熄灭青春的心灵之火而充满着愤慨。他抗争,然而无结果,他感到疲倦了。于是就与他的那些长辈们虚与委蛇,以求过几天安静的生活。然而“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被忘却的青春。他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以及后来上海、南京两地六月初大罢市的新闻。但由于他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虽受新思潮的影响,觉新却偏重于接受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他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二重人格的人:在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在这两重人格中,《家》所展现给我们的觉新性格受制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特殊地位,因而更多地体现为他们所信奉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觉慧有意对他念《前夜》里的句子,以鼓动他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然而他却连这样的话也怕听。“我的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正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一生就这样完结了……”。“我自己愿做一个牺牲者”。由于他的牺牲,所以付出了重大的血的代价;他从小心仪的青梅竹马的钱梅芬抑郁而死,是因为他的牺牲;他的对他体贴入微的妻子,高氏大家庭中老爷、仆人一致公认的好媳妇瑞珏临产被赶出城悲惨地呼号而死,是因为他的“愿意牺牲”;他的唯一的希望和慰藉,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海巨被封建迷信夺去了生命,也是他的牺牲所导致。诚然,在血的代价面前。他最终觉醒,站到了民主势力一边,但这个代价也太沉重了。觉新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旧制度维护者的角色。高老太爷要他管好觉慧,不要觉慧参加学生的罢课游行,他只好听爷爷的,用哀求柔情拴住觉慧;觉民不愿高老太爷给他包办的婚姻,“逃婚”时,他也竟没因梅芬和他真心相爱而被棒打鸳鸯的悲剧而生恻隐之情,而劝觉民说:“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罢。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甚至对千方百计帮助觉民的觉慧软硬兼施,要他说出觉民的去处。对于他二妹十六岁就由高老太爷做主嫁给陈家,他也是以“而且年纪轻,早早出嫁,将来倒可以免掉反抗的一着”抬出高老太爷来为自己辩解。这是他作为“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性格的一面。
作为觉新性格――新青年的一面,他又富有人情味。一方面,他对没能和自己心爱的梅芬结合,以致造成梅芬的青年孀居,陪着她那顽固的母亲,过着那种尼姑庵式的生活而自责,而牵肠挂肚;一方面,他又终于挚爱着自己的妻子,这心里的矛盾,使得他想“我怎么能宽恕自己?……,现实太痛苦了,我想把我的脑筋弄得糊涂一点,所以我近来常常吃酒。你不晓得,我常常背着人哭,自然在人前我是不会哭的,而且酒在短时间内就会失去他那种麻醉效力的,痛悔便跟着来了,我觉得我自己不应该懦弱到这步田地,我恨我自己”。这是尚未麻木的心灵的呼唤,觉新和梅芬在花园里短暂的相处,他请求梅芬的宽恕,在梅的丧礼上,他真诚的泪水,他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为了父亲的遗嘱,他硬是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