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福地天堂.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业者的福地天堂

PAGE PAGE 1 创业者的福地天堂 ——感受江苏科技创新热潮 创,始也。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从无到有,不破不立,除旧革新……曾经被冠为姑苏鱼米、天堂胜地,如今已变身为创业热土,孕育出无数的科技新产业。 在这里,一园看尽四季景,创新种子的萌动,创意新枝的迸发,创业百花的争艳,创垂硕果的飘香;在这里,年年都有新花开,岁岁又有果实摘,漫步其中,总能感受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座创业园的名字,叫江苏。 好种子在这一定能发芽 一粒好种子,不是丢在哪里都会发芽。一个好项目,只有在肥沃适宜的土壤中,才会长成参天的产业大树。 2000年,怀揣着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变卖家产得来的40万美元,施正荣踏上回国的飞机,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创业之旅。 但是令他沮丧的是,回国后一连跑了几个地方,都被当地政府婉言谢绝。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12年换回的炙手可热的光伏技术,眼看就要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擦肩而过。  就在施正荣不抱任何希望之际,他把自己的创业计划书“扔”给了无锡的一位政府官员。无锡市政府对他项目的看重远远超乎想象。仅隔几个星期,就邀请他去演讲。“当时我说了3个多小时,无锡当地非常震惊,并且力邀我进入无锡高新技术园区,我被这样的热情所感动了。”  今天,如果再有第二个施正荣来到江苏创业就不会有当年的尴尬。2006年4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动科技创业,实现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爆发式增长的先进生产力,是江苏推动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和主要抓手。”  江苏省科技厅朱克江厅长认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动力,20世纪70、80年代主要靠乡镇企业创业,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主要靠民营企业创业,今后主要靠科技企业创业。  在此前后,一系列举措先后出台:2004年,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被列为全省七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之一。包括省科技创业综合性服务子平台、5个专业性科技创业服务子平台和3个区域性科技创业服务子平台;2006年,省科技厅统筹规划,指导“在苏北地区,重点支持区域综合性创业中心建设;在苏南及沿江地区,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工业设计、新材料、环保等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建设”;2007年,省科技厅又巨资支持了苏州节能环保、常州动漫、南京生物医药、淮安贴片等21个各类科技创业园区的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泰州生物医药创制公共服务平台。  今天的江苏已是创业者的福地天堂。从苏州的“姑苏计划”、无锡的“530计划”、常州的“千名人才集聚工程”、南京的“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平台”、泰州的“百企三创工程”、扬州的“双创、三重工程”……到省政府出台的鼓励自主创新50条政策,在江苏,科技创业可谓一路有绿灯,处处有绿色通道,其目的都是想方设法把技术、人才、项目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  目前全省已经拥有13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达到8252家、在孵企业从业人数18万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为68家,其中国家级创业中心18家。江苏省孵化器总数,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在苏南,甚至许多乡镇都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  省科技厅介绍,下一步,将力争新建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科技园,推动县(区)广泛建立科技创业园区,实现全省苏南苏中各市、县以及苏北有条件的县都建有科技创业园或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到2010年全省创业场所面积和在孵企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各市、县(区)普遍建有科技创业载体。 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瓶颈,江苏省于2007年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重点支持入驻省级以上孵化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当年就资助了159个项目,全部为省级以上孵化器内企业自主创新项目。 来自社会资本设立的创投公司也如雨后春笋,目前全省前列的创投公司已经发展到80余家,管理的创投资本200多亿元。江苏高投集团、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投公司都名列“中国创业投资50强”。 孵化创投由民企担纲唱主角   采访中,我们在江苏科技孵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身上,看到了熠熠生辉的“金思维”,而他们原本也是历经创业艰辛的民营科技企业家。   在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记者惊讶的发现,支撑着这个庞大创业载体的只不过是一家成立仅仅3年时间的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矽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老总郑茳,曾经是东南大学最年轻的博导,在海外求过学,在外企打过工。2005年,他以有限的资金启动了无锡矽太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周围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很有可能就此打了水漂。   郑茳没有贪大求全,他从自己的专长入手,通过发展嵌入式产业联盟、与海内外知名机构合作,使创业中心很快成为了国际技术吸收、转移公共平台。同时他拿出500万元支持启动困难的

文档评论(0)

1hone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