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_普通地质学_12普地冰川--公开课件设计.pptVIP

南京大学_普通地质学_12普地冰川--公开课件设计.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通地质学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Chapter 12 Glacier and the work of glacier ● 低于零度的固态水称冰ice,其结构与石英很 相似(六面体)。它和冰川冰有很大的区别。 ● 封冻的河流称冰河;但它并不是冰川。 ● 冰川冰:由积雪压实而成的冰体。分布于 雪源区,是高纬度区主要的外动力作用因素。 ● 它在重力作用下可由雪源区向外长期缓慢运动。 ● 古冰川是研究地球演化、地壳运动的一把钥匙, 也是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支柱证据。 ● 研究我国冰川最有成果的是中科院兰州冻土研究 所。我国冰川研究的泰斗人物是南京地理所的施 雅风资深院士。乌鲁木齐市南80km的冰达坂为世 界闻名的现代山岳冰川,研究程度很高。达坂:col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Section 1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glacier 一.冰川的形成 1.雪源区: 终年积雪区;一年之内积雪不会全 部融化或升华的地区。 ●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为雪线。 ● 雪线的分布与下列因素有关: a.气温:纬度高者,气候冷,雪线低;反之, 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就高。 b.降雪量:雪量大易成冰川,雪线低。c.湿度:干燥寒冷的地区雪线较高。 d.地形:平缓处和背阳处积雪易保存,雪线低。 2.积雪成冰(不是水成冰!) ●需经四个阶段:雪花(Snow flakes)→在静压力 下局部熔融,排掉部分空气,重结晶→变为粒雪 (Grainy snow,白色的压实冰晶0.5-5mm)→再 压实,重结晶长大,进一步排去空气→变为粒状冰 (Grainy ice,乳白色)→重结晶,增粗,变致密 →变为冰川冰(Glacier ice,兰色,比重0.9)。 ● 通常,积雪厚度达50米时,底部积雪就可转变 为冰川冰;冰川冰由高向低运动,就成为冰川。 ● 以雪线为界划分为:冰川积累区(温带高山形成 粒雪盆) 和冰川消融区(温带高山形成冰舌)。 1)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增加,扩展延长。 2)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减少,冰川退缩。 3)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规模不变。 冰雪携带有大量古气候、古环境的信息! 研究冰雪可了解: ● 气候的变化历史(最老冰盖有100万年)。 ● 不同时期大气的气体成分、压实程度、干扰大气层的因素、大气层的化学成分(主量、稀土、微量元素、同位素、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无机+有机物)与大气化学过程。 ● 人类历史以来的火山活动及其特征(一次大火山爆发,一般要1-3年、有时4-5年才能降落到南极冰雪上) ● 生物化学循环与生物进化过程。 ● 美苏核大国60年代进行的频繁核试验均被南极冰雪所记录。在南极研究冰川,一般在冰川流动很小的古山顶平台上钻孔取冰芯,辅以井槽探测。 3.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川与河冰及其它自然冰的区别:是否运动。 ●冰床坡度大、冰的厚度大,冰川的运动速 度就快。 ●流速不匀: 冰川底部和二侧的流速,小于中 间和上部的流速。 ●可形成裂隙、褶皱、断裂:运动冰川的变 形可用应力应变来分析。 ●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称为飘砾; 冰川消融时,飘砾变成冰蘑菇; 飘砾跌落,形成冰牙; 冰牙扩大则形成冰塔。 若见上述现象,则表明冰川已流到雪线以下。 2. 鳍脊(刃脊)与角峰: 前者是冰川的分水岭;三个以上冰斗的溯源侵蚀便形成角峰(如珠峰)。 3. 冰蚀谷: “U”形谷。山谷冰川被挖掘、磨蚀 形成的谷地。冰川消失后才可以看到。 ● 谷底、谷坡可见冰川摩擦的痕迹。 4.冰悬谷:支流冰川侵蚀慢于主流冰川而形 成。二者会合后,支流冰川谷底高悬于主 流冰川谷底之上。 5.羊背石: 基岩被冰川流动刨蚀后形成的椭 圆状小丘。其长轴平行冰川流向,冰川从缓坡 向陡坡流动。如庐山的羊背石。 我国拥有23000亿立方米冰川冰储量。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搬运作用 1.搬运形式: 推运、载运、冰山搬动 2.产物:底碛A、侧碛B、内碛C、表碛E、中碛D 表碛是二侧山上崩塌落下的碎屑。中碛是两冰川汇合后几个侧碛的合并体,位于大冰川中间。 3.冰川搬运与流水搬运的区别 (1)搬运物边角在搬运中难以被改造; (2)大岩块(漂砾 drift boulder)能被带到深海 区沉积。 二、冰川沉积的原因与冰碛物特点 1.冰川沉积的原因:冰融 2.冰川沉积

文档评论(0)

秦圈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