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与中国文化.doc
摘要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部分及其附属物,是人类和所有生灵生存的空间场所,这神奇的物质却因其过于常见、外表平凡而常被人忽视。但是生命生生不息的精神却源自土。
土地不仅是人类安身立命之锥,它所代表的生殖力是生命的象征,在远古先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其实,土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已被抽象出来,其生生不息的意蕴早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现实生活。从远古先民对土的狂热崇拜到儒家“仁”的思想的提出,从以“礼”为形制的对生命的崇敬到内化于中国人生命之流的生生不息的思想底蕴,无不深刻反映了土生生不息的思想之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意义。比如,中国古代艺术反映了对生生不息的思想内流的返璞归真,“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与目标,更是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标尺之一。
艺术中暗含着节奏与律动的音乐感,这就是“韵”,即是生命的精神。然而土终究也还是平实之物,中国文化中的现世精神则源自土的实在性。实用理性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所以,对土的解读是理解中国文化之谜的又一通经。
以往学术界对于土的研究,多把目光集中在先民对土地(神)的崇拜,并由此衍生出恋土情结及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等方面,而稍有专门探讨关于土与中国思想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所以,本文试图说明文化是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的人们张扬人性精神而进行富有生命力的活动,土生生不息的精神给予我们深刻且生动的启发,是解开中国文化之谜的通经,中国人的心灵是钟情于土的。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因此呈现出强调本根性、生动性和实用性的文化特征。
前言
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前人已经著述颇多。在以往学者对土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面,总的说来一般都是围绕着土的生殖功能而展开的民间对土的信仰和土地神的崇拜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土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还局限在“安土重迁”的层面上。对于土的文化意义及其背后深刻内涵的渊源虽有提及,但少有从土的生生不息来解读中国文化的专门论述。
关于土的文化意义的研究,学者们多把目光集中在先民对土地(神)的崇拜,对土的理解也只是局限于土的化生万物功能,以及中国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土地崇拜意识,并由此衍生出恋土情结及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在学术界,对“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已是司空见惯,但几乎没有直接以土与中国文化为题的专门论述著作,探寻土与中国思想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只是只言片语散落于文化通论和汉字研究一类的论著中,重点论述的也大多局限在神话传说中女娲捏土造人、土地原型解析及后世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拜这类问题上。但也有另辟蹊径,从文学的角度探讨土的文化意义成因,如臧克和所作的《中国文字与儒家思想》从汉字中“土”字、“地”字的字型和原初义来分析土的生生不息之意蕴,而朱狄著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则侧重于探究古人对土地的生殖崇拜的缘故信仰等方面。杨利慧在《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一文中,从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土的生殖意义进行探讨和思考,她将女娲置于中国民族信仰的大背景下,从考察其在信仰中历史与现时的状况入手,探讨了女娲及其神话与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和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同样,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土的生殖意义上,如《土地原型与恋土情结》的作者肖四新认为神话中女娲用土创造了人,因而远古对土是极其崇拜的,而且因为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多以人们有着强烈的恋土情结,深入到人的心灵,则把土视为灵魂的归宿,表现在文学创作上,由此产生的恋土情结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在对土的生殖文化心理探讨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从汉字中体现出先民崇土的文化心理,如韩伟所作《汉字中国蕴涵的崇土文化心理管窥》,该文作者认为先民的崇土文化心理成因有三:人类生存对土的依赖,部落首映居山岳而形成丘岳文化之遗迹对先民心理的影响、洪水之时先民登高地获救而发展之历史记忆的作用,并进而说明崇土表现在一些汉字的构造中。但是很显然,学者对土的抽象意义的挖掘都只停留在土的生殖功能和通常所理解的生生不息的精神,而几乎没有对土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作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即对土的生生不息精神之于中国人的细想文化及心灵上的意义还是鲜有创见的。
除了史学研究、民俗学外,对于土的研究,学者触角还延伸到了文学和音乐学的领域。如《从唐人小说看传统文化中的土地崇拜情结》作者赵维江认为,土地崇拜是民族文化心理中最具活力的原型之一。它对于唐人小说的商贾题材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作品对于商贾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描写。这一现象实质反映了传统的农本文化在商业大潮中所面临的价值信仰危机。农本文化的价值信仰在这类作品中,往往借助非现实的志怪形式,来完成其神圣化、宗教化的过程,可见,土的抽象意义其实也是有学者探讨的,但是论述的方向是土对农业社会的文化意义,即在土的生殖意义是农本文化价值信仰产生的根源,由此,一些古代的小说以之为题材,这也是从一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