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通曼哈顿兼并JP摩根并购案例 一、背景 知识结构 摩根的简介 摩根的局限 大通为何兼并摩根 二、过程 三、分析 互补效应 协同效应 四、银行业并购 发展趋势 并购的内在逻辑 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 变革趋势 摩根公司是1838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埔迪创办的伦敦商业银行有限公司,它为摩根集团的发展奠定了根基。24年后,乔治的搭档——英国商业家族后裔朱尼厄斯·摩根接管了这家公司,并将其改名为摩根公司。经过摩根父子的辛勤耕耘,1895年,摩根公司已发展成世界级的银行,在纽约、费城、伦敦和巴黎等地都设有分部。 1913年,经过多次的兼并及重组后,摩根家族的第三代接班人杰克·摩根将摩根公司建在了美最繁华的国商业中心——纽约华尔街,在美国金融界呼风唤雨,并于1942年上市发行股票,财势达到了顶峰。摩根财团也是美国的铁路网络和七大新兴工业的融资者和有力推动者,它为美国钢铁和通用电器等今日成为美国工业脊梁的企业提供过融资。 1993年,为了避免1929年那样的金融大风暴,美国国会特制定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Class-Steagall Act)法案,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经营。摩根银行决定保留其商业银行业务,把投资银行方面的业务分出来,组成了摩根·士丹利银行公司。这之后就有了J.P. Morgan 和Morgan Stanley两个摩根银行。1987年J.P. Morgan开始进入投资银行领域,此后不断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地,截至2000年第二季度,摩根已拥有疱资产2663亿美元,纯利11.7亿美元,超过1999年同期的11.04亿美元,在全美银行界排名第5,在美国的股票承销业务排名第7。 一、背景(一)摩根的简介 (二)、摩根客户群结构的局限 摩根在发展也遇到了严重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客户方面。由于摩根不能继续发展分支公司,客户来源受限;同时摩根的客户群结构又有很大的局限。摩根的客户质量太高,而股票承销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新筹集资本的低级公司,这就使其承销新股的机会受限。JP Morgan 总裁的一番话最能说明问题:“我们虽然有很多产品,但没有足够的客户。” 摩根遇到的问题在弱肉强食的投资银行业中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在美国,1999年的IPO发行量的50%是经三家投资银行承销的。它们拥有现实的、广大的客户群体,已经牢牢地控制住了这个高利润的市场。它们拥有信誉、经验、关系、业务网络、人才、资金等等,而这些是做成交易、包销、分销、回购证券、支持客户,甚至“造市”所必需的。许多投资银行的主管都表示,由于竞争和垄断,几年之后,世界上的大型投资银行恐怕只能有五六家了。在这种局面下,摩根接受大通的兼并,可以说是明智之举。 (三)大通为何兼并摩根 大通为何要频频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是为了扩大规模,以求“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吗?或者为了实现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完美结合”吗? 第一,就规模而言,如果说在20世是纪80年代,商业银行所关切的目标的确是资产规模与市场份额,然而这往往导致资产的盲目增长与不计效益的市场份额,这一扩张式发展模式的结果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近75%的成员国经历了严重的银行业问题。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商业银行业的战略目标已被重新定位,效率与收益已成为银行所追逐的首要目标,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追求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 第二,就业务而言,大通在并购投资银行的同时,已开始大力收购投资银行的同时,已开始大力收缩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2000年9月初,大通宣布出售旗下的Manhattan信用卡公司以及它在香港地区的零售银行业务,尽管信用卡业务是大通的一大特色,尽管在1999年底,大通在香港的零售银行业务盈利高达8400万美元,资产净值达2.73亿美元(对“资产规模论”的再一次否定),大通仍然果断放弃。由此可见,大通的战略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用意非常明显:希望专注于批发业务,而并非刻意追求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所谓“完美结合”。 表1:大通公司的股票PE值对比(2000年8月25日) PE值 大通公司 同业平均值 同业最高值 同业最低值 SP500 当日 12.5 12.6 114.2 0.4 35.6 5年来最高值 20.4 22.8 28.8 20.4 49.4 5年来最低值 10.6 9.4 10.6 8.4 16.7 表2:美国股票承销业务排名 公司名称 排名 市场占有率(%) Goldman Sachs Co 1 19.5 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2 18.9 M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