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CNKI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34(05):
Barley and Cereal Sciences doi:10.14069/ki.32-1769/s.2017.05.001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2 1 1 1 1 1*
李秀丽 ,李赢 ,李建波 ,吕超 ,郭宝健 ,许如根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
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009 ;
2.江苏大中农场农科所,江苏,大丰 224135 )
摘要:本文以抗病品种泰兴9425与感病品种NasoNijo杂种F 花药培养构建的188个加倍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 )及其
1
亲本为材料,在拔节期进行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在大麦成熟后考查株高、主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
单株产量及千粒质量共7个农艺性状,并对群体的黄花叶病抗性及抗性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
试材料间黄花叶病抗性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以病害流行梯度下面积(AUDPS )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
抗病、中抗、中感和感病4个类群。研究发现AUDPS与大麦株高、单株穗数、千粒质量及单株产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
关系数分别为-0.70、-0.38、-0.62和-0.65,表明黄花叶病对参试材料的株高、单株穗数、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有
较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麦;黄花叶病;AUDPS 值;聚类分析;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351.5;S51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486
大麦是世界第 4 大禾谷类作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种植遍布世界各地,主要用于饲料、食品加工及
啤酒酿造[1-2] 。大麦黄花叶病是欧洲和东亚等冬麦区的一种常见的病毒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
区,以江浙沪地区最重。大麦黄花叶病由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 )和大麦温和花叶病毒(BaMMV )引
起,通过禾谷多黏菌传播,可导致产量损失 30%~80%,严重时颗粒无收。携病毒禾谷多黏菌可在土壤中
存活 10 年以上,仍具有致病力[3] 。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该病害危害的最经济有效途径。
大麦黄花叶病病毒可通过风携带含禾谷类多黏菌休眠孢子的土壤颗粒传播,或游动孢子随着土壤水分
[4-5] [6]
短距离的游动而传播 。大麦黄花叶病病毒一般在播种后 1 个月左右随禾谷多黏菌侵入大麦幼苗根部 ,
侵染后,病毒向植株的上部扩展,随着温度上升,首先在新生叶上出现典型的花叶病斑,后病斑不断增多
扩大成花叶,至整张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分蘖少,籽粒产量下降,或早枯、不抽穗、不结实。病害严重
影响感病大麦的生长温度范围大约在 12~14°C 之间,温度升高到 20 °C 以上,病害的症状会减轻、逐渐隐
症,新长出叶片正常。我国大麦黄花叶病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抗病基因型[7],长期使用相同抗源的品种,病
毒会逐渐适应并克服品种的抗病性致使其成为感病品种。因此,育种上迫切需要新种质、新材料的不断引
入与创制,深入挖掘抗性新基因,筛选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加快抗病育种进程。已有研究表明,大
[8-10]
麦黄花叶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但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