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理基础-嘉义大学
第二章 學理基礎
本創作研究論述旨在探討筆者本系列創作的精神意涵,並嘗試以所使用之釉
料媒材,經由高溫燒製產生之化學反應後所引起之色彩變化,以及作品圖案組
構、作品結構等因素,藉以表現和探討闡述個人現階段創作之思維脈絡體系。並
經由此研究探討,建構出個人當前之理論依據和創作模式,並將藝術表現中的品
質思考予以闡明,期達到釐清本創作系列理念發展與延伸之目的。
第一階段所呈現之作品為二○○六年至二○○八年中期,所完成之<山城景
象>、<心靈窗景>兩系列作品,所依循之創作理念分由符號與象徵、形式美感、
新藝術、普普與歐普藝術和心靈寄託、直覺說等等學理之引用與自我創作之理念
說明,藉以闡述作品之創作原由,於二○○九年四月首次發表展出,並接續現階
段之系列創作與發表展出。筆者認為此創作心境與內涵如同劉千美所說:「唯有
在脫離以人主體為核心的利益觀點後,心靈才得以返回純然自由、無所待的消遙
境界,才能真正體會美感經驗中所謂之生命力的延伸」(劉千美,2000,80 )。
第一節 符號象徵與藝術美感
一、符號與象徵
符號學 13廣義上是研究符號傳意的人文科學,弗迪南 ‧德 ‧索緒爾(Ferdinand
13
索緒爾:「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統一體」。也就是說,符號是一種二元關係,包括能指
和所指,他們的結合便成了符號。能指是指語言符號的”音響形象“ ;能指和所指就是符號的
形式和內容。能指是符號形式,即符號的形體,簡稱為符形。所指是能指所表示的概念。所
指為符號內容,即思想,是符形所表示的意義或符號使用者所作的解釋,可稱為符意或符釋。
所指是指符號內容,而非客觀事物。而皮爾斯所指的符號形體(representamen )可翻譯為表
現體或代表者,即符形或能指,能指是符號形式,即符號的形體,簡稱為符形。
/zh-tw/%E7%AC%A6%E8%99%9F%E5%AD%B8 2009.11.29 查閱
de Saussure ,1857-1913),他所提出的符號學的特點是:單一符號(sign )分成
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Signified )兩部分(陳宗明,2004,6)。意符是符號
的語音形象;意指是符號的意義概念部份。由兩部份組成的一個整體,稱為符號。
並認為能指和所指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任意性(arbitrariness ),沒有必然關連。索
緒爾確立了符號學的基本理論,因而影響了後來李維史陀和羅蘭‧巴特等法國結
構主義的學者。
意符、意指的概念影響了筆者於本系列研究創作時,試圖於作品結構上使形
成如同語音形象的意符,意即使在畫面結構上能有律動的延續;而在圖像型體上
以符號的意義概念為主要思考,即如田野與自然物的形體為表徵,以為圖稿設計
時之思考和執行創作為依歸。
蘇珊 ‧蘭格(Susanne K.Langer 1895-1985 ):「符號是指任何我們能藉以造成
一種抽象作用的設計」(A Symbol is any device whereby we are enable to make an
abstraction )。而符號大抵被分為「論述性的」和「呈現性的」,呈現性則專指藝
術,呈現性的藝術符號,藉著有意義之形式,以象徵藝術的一般結構。此呈現是
結構與某種人類情感的形式結構相似或相近時,即可象徵該感情;因之,藝術就
是一種象徵的符號(Iconic Symbol );並也指稱「藝術是指創造能象徵人類情感
的形式」(Art is the creation of form symbolic of human feeling )(陳秉璋、陳信
木,1993 ,77 、79 、81 )。
筆者於嘉義地區出生,之後出外求學至留學返國後的巧妙機緣,再次回到故
里附近的學府任教,十年以來與此地區的朝夕相處,以及生活融合其中,深能感
受此地鄉間的地方風俗以及環境特質。此位居北回歸線偏北的鄉間,雖然與台灣
其他鄉村小鎮沒有太大差異,更是嘉南平原上典型的主以種植稻米之農業鄉鎮;
然生活其中,這些現存的眼中景象,和記存於自我印象中的景觀美景,加上對於
自身長時期留學的國度之特殊情感,這些景象引發的內心感受,如同自身投注於
當地情感之隱現與投射,如同外在環境結構與某種人類情感的形式結構相似或相
近時,即可象徵該感情一般。即如劉豐榮所言: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