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语札记二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八佾》语札记二则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2182 PAGE 收稿日期:2013年9月10日 發佈日期:2013年9月10日 頁碼: PAGE 1/ NUMPAGES 9 《論語·八佾》詞語札記二則 (首發) 侯乃峰 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爲諸生授課之需,重新溫燖《論語》一書,頗得程頤所謂“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之效驗。今將讀《八佾》篇時所做詞語札記兩條,敷衍成稿,以就教於諸位同好及博雅方家。 一、翕如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其中“翕如”之解,綜括起來大致有三種主要說法[1] 以下所引前人說法,除單獨注明出處者外,皆轉引自: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第287-29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高尚榘《論語歧解輯錄》,第133-138頁,中華書局,2011年6月第1版。 [1] 以下所引前人說法,除單獨注明出處者外,皆轉引自: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第287-29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高尚榘《論語歧解輯錄》,第133-138頁,中華書局,2011年6月第1版。 (一)、盛也。何晏《論語集解》:“翕如,盛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從之。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始作,翕如也”譯文爲“開始演奏,翕翕地熱烈”[2] 楊伯峻:《論語譯注》,第32頁,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版。 [2] 楊伯峻:《論語譯注》,第32頁,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版。 (二)、變動之貌。鄭玄注主此說。錢穆《論語新解》云:“翕如,謂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振奮,是爲樂之始。”方驥齡《論語新詮》引前人之說,亦主“(聞者)變動”之義。 (三)、合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翕,合也。”而對“合也”的具體解釋,似乎又分成兩途:(1)、取“(樂聲)和合”之義。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引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爲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又如蔣沛昌《論語今釋》:“翕如也——和合一致的意思。”(2)、將“合也”之義與《說文》“翕,起也”之義貫通,解釋爲“合起、收斂”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於“翕,起也”下云:“《釋詁》、毛傳皆云:‘翕,合也。’許云‘起也’者,但言‘合’則不見‘起’,言‘起’而‘合’在其中矣。‘翕’从‘合’者,鳥將起必斂翼也。”如清黃式三《論語後案》:“……是‘翕’乃合起之貌。《說文》:‘翕,起也。’《玉篇》:‘翕,合也。’字從羽,謂鳥初飛而羽合舉也。”何新《論語新解——思與行》:“翕如,……收斂曰‘翕然’。” 此外,錢穆《論語新解》於“翕如,謂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振奮”之前云:“古者樂始作,先奏金,鼓鐘。翕,合義。”似乎錢氏亦同意“翕,合也”之解釋,然不知其緣何從中推衍出後文“聞者皆翕然振奮”之意。 仔細體味上述諸說,第一種“盛也”之說似有不通。——作爲“始作”之樂音,以“盛”來形容,即相當於說樂音剛開始演奏就進入高潮,恐於理難安。第二種說法“變動之貌”,贊同此解者皆謂樂音使得聽聞者如何如何,恐怕也不符合原文本義。——因爲原文中孔子談論的明顯是樂曲的演奏進程,故“翕如”所形容的對象自然應當是樂音,而非聽聞樂音之人。 由此看來,三種說法中祇有第三種“合也”最爲可取。而對“合也”的兩種具體解釋,第一種取“(樂聲)和合”之義恐亦不可信。——蓋演奏樂曲無不欲其和合諧調,和諧原則應該是貫穿於整個演奏過程之中的,孔子之語似乎無由專門强調“始作”階段需要和合諧調。 綜上,筆者以爲“翕”解釋成“合起、收斂”之義最爲允當。孔子之意當是謂樂曲剛開始演奏的階段,樂音尚未完全鋪張擴展開來,給人的感覺似乎是聚合斂縮在一起,故以“翕如”形容之。 二、木鐸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其中“木鐸”具體是指何物?細究起來,頗爲耐人尋味。觀古人注釋,可考見其相因沿襲之迹。 何晏《論語集解》引孔曰:“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製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由此僅可知“木鐸”爲施政教時所敲擊的響器。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鐸用銅鐵爲之,若行武教,則用銅鐵爲舌,若行文教,則用木爲舌,謂之木鐸。將行號令,則執鐸振奮之使鳴,而言所教之事也。故《檀弓》云:‘宰夫執木鐸以命於宮曰:捨故而諱新。’又《月令》云:‘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是其事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木鐸,金鈴木舌,施政教之所振也。” 邢昺《論語注疏》:“云‘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者,禮有金鐸、木鐸,鐸是鈴也,其體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