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株高穗长与每穗颖花数遗传さ氖来平均数分析
水稻株高穗长与每穗颖花数遗传さ氖来平均数分析
摘要: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以亲本两系不育系9311S(P1)和恢复系WHR2(P2)及其产生的F1、F2、BC1、BC2共6个世代为研究材料,采用莫惠栋改进的世代均值分析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分析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等3个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株高性状的显性效应不显著,穗长性状的加性效应间的互作效应、显性效应间的互作效应都均不显著,每穗颖花数性状的显性效应以及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间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
关键词:水稻;株高;穗长;每穗颖花数;遗传;世代平均数;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互作效应
中图分类号: S51103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1-0069-03
收稿日期:2016-06-1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5BAD01B01);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01-01A);JP2]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4314、BE2016370-3);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编号:SXGC(2015)138];江苏省连云港市科技攻关项目(编号:CN1502);江苏省连云港市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编号:CXY1523)。
作者简介:刘金波(1976―),男,湖北黄冈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稻的遗传育种工作。E-mail:jbl_101@sinacom。
通信作者:徐大勇,博士,研究?T,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Tel:(0518E-mail:xudayong3030@sinacom。
了解性状的遗传规律,有利于正确利用亲本。前人大多采用NCII遗传试验设计来对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探讨亲本在杂种优势利用或杂交育种中的利用价值1-6]。虽然双列杂交试验实施简便,但只能利用亲本和F1代有限的遗传信息,无法区分或估计加性和显性以外的上位性遗传效应7]。莫惠栋提出的世代均值分析性状的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可研究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和互作效应,最重要的是,可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并逐一剔除不显著效应,最后估算各性状的遗传参数8-9]。王伟等曾利用此方法分析了棉花品质性状等的遗传10]。顾兴友等曾利用此方法分析了水稻苗期耐盐性的遗传7]。张启武等用此法研究了水稻籽粒灌浆速率的遗传11]。但是在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中还未见报道。
水稻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3个性状均可影响水稻的产量12-14],为研究两系不育系9311S株高的遗传,本研究选用亲本9311S(P1)和高秆大穗恢复系WHR2(P2)及其产生的F1、F2、BC1、BC2共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采用莫惠栋改进的世代均值分析的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8-9]研究水稻的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等3个性状的遗传及其基因效应,探讨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机制,评价各性状的遗传潜力和育种价值,为遗传改良、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2013年3月在海南三亚,以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9311S(P1)为母本,恢复系WHR2(P2)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F1(9311SWHR2)。2013年8月在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玉带河试验基地以9311S为母本、F1为父本,配制BC1(9311S9311SWHR2);同时,以F1去雄作母本、P2作父本,配制BC2(9311SWHR2WHR2)。成熟时,收获F1植株上的种子,形成F2群体。
12试验方法
121田间种植与性状测定方法
2014年5月,将试验材料P1、P2、F1、F2、BC1、BC2等6个世代种植于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玉带河试验基地。5月7日播种,6月13日移栽。亲本和F1每种材料种植5行,每行10株;F2、BC1、BC2分别种植60、45、23行,每行10株,分别种植600、450、221株。株行距为167 cm×230 cm。单本种植,常规栽培管理。成熟时测量株高,同时每株取主茎穗考察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等性状。亲本和F1均调查30株,其他世代调查173~499株。
122数据分析方法
首先对数据进行次数分布分析,然后采用莫惠栋改进的世代均值分析的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研究性状的中亲值(m)、加性效应(d)、显性效应(h)、加性效应×加性效应间的互作效应(i)、加性效应×显性效应间的互作效应(j)和显性效应×显性效应间的互作效应(l)等上位性效应,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基因效应,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