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11月 浙 江 外 国 语 学 院 学 报 November 2017
第6期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6
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参与模式研究
沈旭炜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
摘 要:社会参与是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趋势和必由之路。 文章首先对社
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线上和
线下)所取得数据的基础上对现状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建立多元参与合作的文化遗产保
护网络的构想。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参与;现代治理;多元主体
- - -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2074(2017)06 0103 07
一、引言
文化遗产是一种超越疆界、种族而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公共资源,其保护正面临着快速城市
[1]
化、观光旅游、气候变化、地区冲突、文物走私、农业现代化等多方面的威胁 。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
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之下,企业、普通公众和民间组织以
多种形式自觉参与到公共治理体系之中正在成为一种常态,社会参与(social participation)也已被证实
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近年来,学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参与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比如,王运良从历史文物与社会公
众的本原关系,以及我国社会公众参与历史文物保护的历史脉络等方面论证了发动全社会参与文物
[2]
保护的必要性 。 杨颉慧分析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并从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
技能,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科学的专家决策制度,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3]
等方面提出了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施路径 。 李萍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子
太阳山祭祀”为个案,研究了地方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她提出,各保护主
[4]
体和传承主体应明确自身角色边界的“可为”与“不可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 段友文和郑月分
析了“后申遗时代”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相关学科与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地方文化人士以及传承人与
[5]
区域民众等主体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并探讨了非遗保护的不同模式和路径 。
张环宙等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为例,研究了旨在保护滨水区工业遗产和延续城市记忆的“双
层模式”。 他们认为,处于外层的保障要素层应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民间力量和产业市场等多个利
[6] [7] [8]
益相关主体共同构成 。 此外,张灿强等 、张先清 分别对日本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多方参与机
制,以及台湾地区社区参与文化遗产“活化”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和借鉴。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关于
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参与模式的研究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 鉴于此,本文拟在定量分析文化遗产保护
社会参与中公众个体认知和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参与模式进行一些
- -
收稿日期:2017 08 15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课题(HSG2015C09)
-
作者简介:沈旭炜(19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