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乡村建设中国道路.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村建设的中国道路 温铁军 最近这些年,我们利用“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战略”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 会,开展了一些去激进的、和这百年来现代化进程有关的农村基层工作,其中 有很多工作本来可以叫做“乡村复兴”。我们之所以叫乡村建设,是沿用了以 前使用的概念,但是,实际的内容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全面复兴,也是一个多 元化的社会群体在乡村建设这个大平台上,互动、交流、包容,最终走向社会 大众民主的这样一种社会运动过程。 我们对于激进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精英民主,有一种实质性的不认同。 因为,精英民主最终一定是走向排斥性的,无论是否符合自由选举程序正义。 人们应该知道:无论是以什么民主形式实现的精英治理,都带有精英专制 的特点,这是不可避免的。而只要是精英治理,一定会出现所谓“精英俘获”, 只要是精英俘获,当然一定是内生具有排斥性的。 诚然,这和资本化有关,资本化的过程一定是少数资本占有者获得利益, 所以,也就主要是精英集团获得利益。因此,所谓实质性的不认同,会导致另 外一个趋向,就是看有没有可能实现去精英化的大众民主。 麻烦就在于,这个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大众民主成功范例,因为大众的 利益是更为多元化的、更难整合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大陆所谓的大众的最 大多数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按照政治经济学定义,可以定义为“小资”,小资 的利益细碎多元,最难形成所谓的“自觉阶级”,也就是说他不可能是自我的 意识、自我定位非常清楚的一种社会群体。 社会上很多学者都说是为大众在呼吁,也认同自己站在大众的立场上,但 大众本身却几乎无立场,他往往会跟随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把这些东西变成 自己的口号,而自己并没有任何思想创新和自我认同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他 们的高度分散的利益——每一个小资的利益都很小,又都是目光短浅的——因 此你很难让小资们通过大众民主的方式达成一致。 当我们从事乡村建设,特别是当代开展乡村建设时,当然会继承前辈知识 分子的理念,我们就认为这本身应该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平台,应该是“自由进 入自由退出”的。自由主义的旗帜不应该是被某一种精英群体所垄断的,它本 来应该是大众的旗帜。但当大众擎起这面旗帜的时候,又能看得到每一个高举 这面大旗的个体背后都有蝇营狗苟的这一面,你得承认小资的这一面,承认他 们才是大众的主体,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包容。这个简单道理,往往很 难被知识生产者们从内心深处的道德感里接受,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跟大家说 “我们脑袋后面没有光环”。 可见,我们做当代乡建,只不过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要想真正做到大众民主,包括想让它有议事规则,想让它形成能自我组织、 自我赋权、对外形成谈判力量等等,一定要有一个渐进的包容过程。 先看看乡村建设前辈的说法。梁漱溟先生说: “外力之破坏乡村尚属有限, 我们感受外面刺激而引起的反应来破坏乡村的力度要大十倍都不止。”这里面 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对百年来激进的意识形态做适当反思,不要简单地跟着 走,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心存谦卑面对自然,我们才有可能包容,才有可能改变 这样的思想状况:即要么就是一切都在规律之中,要么就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 这些科学主义我们当然要借鉴,但我们回过头来看自己,应该知道中国大 陆在当前的这个被人们称之为崛起的阶段,其实恰恰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西方发生的 1929—1933 年生产过剩大危机,在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现在之所 以中国表现得 “不那么危机”,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自秦始皇那个时代, 2500 年前,我们就完成了今天欧洲人梦寐以求尚不能完成的大一统。于是,就 有了一个庞大的亚洲大陆型的国家,因此很多西方人、特别是欧洲人说,你们 不应该叫国家,你们应该是大陆。事实如此。因此,中国可以把过剩的生产能 力转向内陆建设,这就是90 年代末期遭遇生产过剩之初提出的 “两纵三横”, 现在是有人提出 “五纵七横”,对外是 “一路一带”,乃至于现在成立亚洲投 资银行,主要是把过剩的工业化大生产的生产能力转向大陆内部,首先是国内 中西部,接着是中亚、西亚这一带。对比1929—1933 年大危机,美国也是进行 基本建设才有缓解,也就是当年的 “罗斯福新政”。所以说,美国昨天的故事 在今天的中国重演。 罗斯福自己称之为“新国家主义”,而后来的冷战意识形态把罗斯福新政 称为共产主义。冷战意识形态一脉相承,到今天就是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共产主 义批判,说整个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