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布病病原学及实验室诊断; 布氏菌概述; 1887年,英国军医Bruce从马耳他岛死于“马耳他热”的士兵脾脏中首次分离到羊种布氏菌;1897年丹麦学者和1914年美国学者又分别从流产母牛的羊水和猪流产胎儿中分别分离到牛种布氏菌和猪种布氏菌。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布病诊断、免疫、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发展,1953、1956和1966年又分别发现了绵羊附睾种布氏菌、沙林鼠种布氏菌和犬种布氏菌。;;; 2013年,我省分离出3株布鲁氏菌,2014年共分离出20株(绥德7、延川3、定边2、子长2、旬阳2、宝塔区延长宜川麟游各1株);1991年以前流行优势种型为羊1、2型,1996年后则为羊1、3型 。
陕西省是以羊型菌为主,牛、犬种布鲁氏菌病的混合疫区,流行优势种随时间推移发生了变化。;形态和培养特征;;布氏菌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不同环境中的抵抗能力; 从种上来说,羊种毒力最强,猪种和牛种次之,犬种的毒力很弱,几乎不引起人致病。
由于菌种毒力等因素的不同,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也不完全一样。羊种布鲁氏菌患者中毒症状严重,多有典型的发烧、多汗、乏力、关节肿痛、肝脾及睾丸肿大等急性症状。;布病发病过程;布氏菌的实验室检验;
实验室要求:
布氏菌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从危害程度来说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布氏菌的分离培养要在生物安全二级以上实验室中进行。
样品采集 培养分离
菌株鉴定 种型鉴定
; 2.1.1 布氏菌培养检查材料:
人或动物的全血
动物流产胎儿(胎儿的肝脏、肺、胃内容物)
动物脏器、动物胎盘、关节液、阴道分泌物等
新鲜乳汁
;2.1.2 双相血培养瓶;双相血培养瓶培养方法;;;;布氏菌特异的油滴样菌落;布氏琼脂布鲁氏菌菌落;血平皿 布氏菌菌落;布氏菌革兰氏染色;3.1.4 布氏菌菌株鉴定;羊种布氏菌噬菌体裂解;PCR检测;血清学检验;3.2.2 布氏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虎红玻片凝集实验;方法:在玻片上加0.03ml被检血清,然后加入虎红平板抗原0.03ml,充分混匀,5min之内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就判为阳性;否则就为阴性。;;注意事项:;原理:布氏菌侵入机体后,就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其可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也就是用已知抗原查未知抗体。;试管凝集试验;0.2ml血清;比浊管的制备;结果判定:
根据各管中上层液体的清亮度记录凝集反应程度(滴度),特别是50%清亮度(++)对判定结果关系较大,一定要与比浊管对比判定。
++++ 液体完全透明,菌体成伞状沉淀或块状颗粒状沉淀,呈100%凝集。
+++ 液体近于完全透明,菌体成伞状沉淀,呈75%凝集。
++ 液体略微透明,菌体呈较薄伞状沉淀,呈50%凝集。
+ 液体不透明,管底有很不明显的伞状沉淀,呈25%凝集。
— 液体不透明,无伞状沉淀。
效价以产生50%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受检血清的效价。
血清对照为清亮透明无沉淀,抗原对照为均匀浑浊,两种对照管成立,才可判定试验管,否则重做。
人的诊断标准:滴度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滴 度为1︰50及以上为阳性
;;注意事项;抗人球蛋白实验(Coomb’s);;血清样本的采集和保存;布病病人能否作为传染源,首先从布病的传播途径加以分析。布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一是直接接触传染,二是消化道传播,三是经呼吸道传播。 ;直接接触最为常见也是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主要见于赤手为患布病的家畜接生助产过程中,胎盘、流产分泌物等含有大量的布氏菌,可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在人传人的机制中,此传播途径似乎最容易实现,接触含有布氏菌的病人分泌物,就有可能感染。然而一般人很难去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患者在排菌期也正是症状期,发热、乏力、浑身疼痛,也很少有通过性生活传染的可能。另外,布氏菌对酸敏感,阴道的酸性环境不利于布氏菌传播。 ;消化道传播见于经消化道摄入含有布氏菌的食物和饮水。此传染途径常见吃未经熟透的羊内脏、喝生奶。在人传染人中不容易实现。
呼吸道传播常见于布氏菌严重污染的环境,形成尘埃飞沫核,被人体吸入,在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感染。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是有固定地方排放的,不太容易污染环境。故而此传播途径在人传人时也不容易实现。; 综上所述,布病患者虽理论上能排出细菌,在生物学意义上有作为传染源的可能,但由于布病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以及布氏菌的某些特征,在实际中不太容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从全世界的病例报道中,也能证实布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不是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EUS和ESD 我们的经验课件.ppt
- EVD消毒-援外培训20150315课件.pptx
- Eviews数据统计与分析教程6章 基本回归模型的OLS估计-加权最小二乘法课件.ppt
- EXCEL应用版第5章参数估计课件.ppt
- 鼻部整形隆鼻术课件.ppt
- 鼻肠管置入法课件.ppt
- 鼻导管给氧法课件.ppt
- 鼻疽假单胞菌课件.ppt
- 鼻腔鼻窦检查法1课件.ppt
- e血液循环2课件.ppt
- 《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经济效应》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文化传承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宠物粪便处理设施建设与社区共建共治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大数据的初中学生评价体系优化与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智慧教育云平台在小学科学教师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英语教师应用生成式AI进行创新词汇教学的实践探索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高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评价改革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版本控制策略在智能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评价中的评价结果与学生化学认知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社会实践中融入志愿服务活动的探索与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