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l
论苏轼思想底蕴与人格魅力在黄州词赋中的体现 
摘要: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吸收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那独特的思想和人格。给世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既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忠君报国。又能淡泊名利,荣辱两忘,超然物外。他饱受党争之苦,一生坎坷。被贬黄州期间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候,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词和赋,这些作品中深刻地体现着他的思想和人格。
关键词:苏轼  儒家思想  旷达  超逸  多元  人格魅力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思想通达,人格独立,苏轼因改革思想与王安石变法主张多有不同,自请外调。先后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贬至黄州、常州等地。最后竟贬到岭南惠州、海南儋州。他一生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排挤,一生饱尝宦海沉浮,可谓历尽磨难。但他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几起几落,却能泰然处之,随缘自适最终成为一个“白首忘机”注释: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249页的东坡老。他一生深受中国传统的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些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的思想,他却能从思想上加以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外儒内佛
注释: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249页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四年。这一时期也是他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仕途渺茫,情绪低落,思想斗争激烈。然而,正是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上却是颇丰的,被贬黄州四年,苏轼创作了大量极具有影响力的词和赋。其中《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就是出自这一时期的不朽名篇。从这一时期的词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探究苏轼的思想和人格。
一、思想底蕴
苏轼的诗文创作,以黄州为界风格和思想都有了明显的不同。早期的苏轼,思想是非常激进的,建功立业的心情十分迫切。但入仕后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使他黯然思退。特别在黄州期间,甚至有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237页的想法。变谪黄州,是对他打击最大的一次,更是他思想斗争极为激烈的时期,这种多元思想碰撞、交融,同时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237页
(一)、儒家思想
苏轼出生在一个寒族的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识。所以建功立业等积极入世的精神根深蒂固。虽然被贬黄州时心情十分苦闷,同时内心又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但儒家的淑世精神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1、情洒赤壁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先后两次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为什么苏轼对“赤壁”有着不解的情怀呢?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而知。在《前赤壁赋》中,作者以客人的口气写了曹操受困于周郎的情形,更写了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前,大军南下时战船千艘,上将千员,统军百万,连绵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形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里提到了两位英雄人物,即曹操和周瑜。虽然文中以“否定”的口气而问“今安在哉?”,即这样的英雄人物不也化为乌有吗?言下之意,何况我们这些无名之辈呢?然而实是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已极。因为文中的“客”实际是苏轼思想的另一面,而这另一面,则正是苏轼积极用世的一面,它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而此时他前途迷茫,无所作为,思想极为复杂。他感叹自己如同“浮游”那样短促,如同“沧海之一粟”那样的渺小,曹、周这样的人物而今都化为乌有,况吾等“侣鱼虾而友麋鹿”之辈呢?不是可悲之极吗?可以看出,苏轼写曹、周,其本意是写己之不能像曹、周那样建功立业而内心十分的悲苦。心中悲苦,可见积极用世之心的强烈。据此,我们可以说苏轼之所以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因为要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排遣自己无所作为和无可奈何的无限苦闷。而这种矛盾和痛苦的表现,正是儒家思想长期积淀的产物。
苏轼到黄州之前,已在外流落了几个地方,此时已受到了老庄的思想和佛家的多种影响,心情矛盾复杂。早在杭州时,就有“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引自苏轼《苏轼选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16页的承诺,而今又身处逆境,前途未卜,而他却十分仰慕“横槊赋诗”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