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精选版.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精选版.ppt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评价: 活动课程具有照顾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密切学习同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能力,以及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长处。 缺陷: 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由于过分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造成内容上的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内在联系性,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二者各有利弊,只有互相补充,而非互相排斥,才能保证课程的和谐与完善。 *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者之间的差异 学 科 课 程 活 动 课 程 认 识 论 知识本位 经验本位 方 法 论 分 析 综 合 教育观念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教育即生活” 知识的传递方式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知识的性质 学术性知识 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课程的排列 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 课程的实施 重学习结果 重学习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灵活多样 学习的结果 掌握“双基” 培养社会生活能力、态度 *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涵义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 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显性课程是以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的方式呈现。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时常带有非预期性、非计划性,以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方式呈现,具有潜在性。 *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隐性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隐性课程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森(P.W.Jackson)于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他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 杰克逊把隐性课程视为蕴含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 隐性课程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根源于班级生活的结构特性。构成班级生活的稳定要素:群体、表扬和权力形成了学校隐性课程的基本结构。 *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 隐性课程涵盖的范围 隐性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广 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排列、校园环境等;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在制度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a.区别: 一是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显性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 二是在计划性上,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 三是在学习环境上,显性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而隐性课程则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 *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b.联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也存在内在的联系。 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 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动态转化的过程中,彼此紧密地联系着。 *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