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礼仪20080725.ppt

  1. 1、本文档共3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涉外礼仪20080725.ppt

第一章 导论 1.1 礼仪的概念、含义 1.2 礼仪的扬弃 1.3 礼仪的特征 1.4 礼仪的原则 1.5 礼仪的功能 1.6 礼仪的习得 1.1 礼仪的概念、含义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自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并共同遵守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具体行为规范体系。 “礼之名,起于事神” “祈神”--敬人 (视频资料:口头禅/脏话) 1.1.1礼貌、礼节、礼仪三者之间的关系 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行为。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着重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礼节:指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友好、问候、祝贺、致意 慰问、哀悼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需要具体的礼节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则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1.2 礼仪的扬弃 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礼仪源于祭祀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祭神祭鬼祭祖先-祭祖敬老-敬老而序长幼尊卑。 礼仪从奴隶社会始,由单纯事神-事人,对社会生活全面干预。 1.2.1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发展八个主要阶段: (1)礼仪的萌芽时期(约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2)礼仪的草创时期(约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3)礼仪的形成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4)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约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1796年); (6)礼仪的衰落时期(1796年—1911年) (7)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 1)礼仪革新阶段(1949年—1966年) 2)礼仪退化阶段(1966年—1976年) 3)礼仪复兴阶段(1978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三代之礼”:夏礼、殷礼、周礼。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国古籍中最重要的古典礼仪专著。 孔子:“礼”-治国安邦的基础。“为国以礼”、“克己复礼”,“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孟子:“仁”、“义”、“礼”、“智”、“信”-基本道德规范。礼的发端和核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 荀子:“礼者,人道之极也。”-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识礼、循礼-衡量人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礼”-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之。” 中国古代“礼”概念的三个层面: 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国之基”,“礼以体政”(左丘明),“礼者何,即事之治也”(孔子)); 二是指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礼者,人道之极也”(孔子),“礼者,节之准也”(荀子),“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 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周礼》) 思考: 1. 如何理解礼仪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政治中的作用,为什么说礼仪有着一种独特的、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2. 中国当代礼仪的特点? 1.2.2 西方礼仪发展举要 古希腊文献典籍中丰富的礼仪论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中世纪礼仪发展的鼎盛时代-文艺复兴后:从上层社会对遵守礼节的繁琐要求,到二十世纪中期对优美举止的赞赏,再到适应社会平等关系的比较简单的礼仪规则。 1.2.2.1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 古希文献典籍中丰富的礼仪论述: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率先提出“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2.2.2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期(1世纪末—5世纪),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撰写了《雄辩术原理》一书。书中论及罗马帝国的教育情况,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期开始。诗人奥维德通过诗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