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无机纳米材料-绪论-2014年.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机纳米材料-绪论-2014年.ppt

锐钛矿相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TEM和HRTEM照片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TEM和HRTEM照片 TiO2溶胶吸收光谱、TEM照片、组装薄膜煅烧前后的SEM照片 二氧化钛陶瓷的SEM照片 纳米结构和纳米块体 纳米材料的应用需要构建由纳米“基本单元”组成的纳米结构(nanostructure)进而组装成纳米器件或制备成由纳米“基本单元”组成的纳米块体材料以及在工程中应用。纳米块体材料通常是先制备成纳米粉体再将其压制成纳米块体,德国萨尔大学格莱德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席格先后研究成功纳米陶瓷氟化钙和二氧化钙,在室温下显示良好的韧性,在180℃经受弯曲并不产生裂纹,这一突破性进展,使那些为陶瓷增韧奋斗将近一个世纪的材料科学家们看到了希望。2000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研究小组利用电解沉积技术成功制备出高密度、高纯度的三维块状纳米晶Cu样品。该样品在室温条件下冷轧,延伸率超过5100%,具有超塑延展性(图0-5)。 纳米结构(纳米图案)是纳米“基本单元”按一定规律构筑的一种新的纳米结构体系。纳米结构一方面具有“基本单元”所充分展现出的量子效应,同时又具有由纳米结构组合所引起的新的效应,如量子耦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等。此外,纳米结构体系很容易通过外场(电、磁、光)实现对其性能的调控,因此纳米结构是功能纳米器件的设计基础。 纳米结构的制备路线有两种,分别为“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自上而下”方法是指在宏观块体材料(如半导体)上利用蚀刻技术制造纳米尺度结构,如纳米蚀刻技术等。 图0-6是利用“自上而下”方法通过电子束刻蚀技术生长的纳米原型器件。“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指人们按需要用一个个原子或一个个分子组装出新的纳米结构(纳米图案)或者新的器件。 根据纳米结构体系构筑过程中的驱动力是靠外因还是内因大致划分为:一是人工组装;二是自组装。本书主要涉及自组装体系。如图0-7纳米结构自组装,是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原子、分子、粒子和其他结构单元,通过氢键、范德瓦尔斯键、静电力等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或亲水-疏水相互作用,在系统能量最低性原理的驱动下,自发地形成具有纳米结构(纳米图案)的过程;自组装也指如果体系拆分成相应的基本结构单元,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基本结构单元会混合重新形成完整结构。 纳米结构的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纳米器件奠定基础。进入21世纪,美国宣布了一项新的国家计划———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它充分运用分子的自组织概念,根据人为设计来合成和加工纳米材料结构单元及系统组件;把构筑分子结构与超微型化结合起来,对纳米系统的结构、原理以及纳米器件的特性进行研究,已成为美国国家纳米技术计(NNI)的优先领域之一。可见纳米结构及其纳米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谢谢大家! 绪 论 《无机纳米材料》 周五第1、2节,地点:1#242室 张青红 教授 zhangqh@dhu.edu.cn 材料学院无机材料系 本人研究的纳米无机材料:管、棒、微球;氧化物、氮化物 二氧化钛光催化方面1999-2012年发表SCI论文100多篇,共被引用1200余次。 来东华后发表SCI收录论文20多篇,如:Appl. Catal. B, Lanmguir, J. Mater. Chem., J. Hazard Mater., JACE等。 单篇他引230余篇次,他引50+共11篇。 [1] Appl. Catal. B, 2000,26, 207. [SCI IF: 4.853] 第一作者,他引240次 [2] Appl. Catal. B, 2007,76, 168. [SCI IF: 4.853] 第一作者,他引46次 [3] Langmuir. 2003, 19, 967. [SCI IF: 4.097]第一作者,他引83次 [4] Langmuir. 2004, 20, 9821. [SCI IF: 4.097]第一作者,他引46次 [5] Eur. J. Inorg. Chem., 2009, 4078. [SCI IF: 2.694]通讯作者。 [6] Appl. Catal. B, 2010, 93, 376. [SCI IF: 4.853]通讯作者。 [7] J. Hazard Mater., 2010, 178, 440. [SCI IF: 4.144]通讯作者。 [8] Langmuir, 2010, 26, 15546. [SCI IF: 4.097]通讯作者。 [9] Appl. Catal. B, 2012, 123-124, 127. [SCI IF: 4.853]通讯作者。 [10] Electrochim. Acta, 2012, 60, 347. [SCI IF: 3.642]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