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李贽桥(外一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雨李贽桥(外一篇)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非常响亮,叫李贽。   在滇中大地上,有一座桥非常有名,叫李贽桥。   李贽的名字之所以响亮,是因为他有一段特殊的从政经历,并由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和观点。它的思想光辉如同夜空中的一颗明星,在中国思想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李贽桥,之所以有名,不仅是他曾经在漫长的历史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还承载了思想家李贽的精神品格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其实,李贽桥,也就是一座普通的双孔石桥。它坐落在姚安县城以西的连厂河上。说它普通,是说它没有特殊的建筑工艺,更没有采用什么高贵的石材。因它坐落在连厂河上,建桥之初,名称就叫连厂桥。又因它是李贽在姚安任知府时建的,后人为了纪念李贽的功德,因而才将连厂桥改称为李贽桥。   虽说李贽桥普通,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连接的却是一条不平凡的路。这条路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南地区,然后连接中国与印度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叫做越?`古道。这条道,远在先秦至秦汉之际就已经开通了。张骞出使西域,到了印度,他惊奇地发现当地竟然销售着我国四川、云南一带才有的特色产品。回国后,他将这个信息如实作了汇报。汉武帝闻讯之后,开始将目光投向辽远的西南地区。就这样,越?`道,原本是民间通道就被开通为国道,这是一条由四川通往云南,再通往南亚、西南亚的出境通道。有了这条道,汉武帝的千军万马就由此涌到了西南,西南就出现了一个益州郡;有了这条国道,西汉王朝的商队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进进出出。姚安,地处越?`古道上,是“出滇入川”的门户之地,从四川过了金沙江,来到姚安,往东可以进入滇中腹地,到达昆明等地;往西,可以前往滇西,再往前,当然就可以走出国门了。姚安具有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作为具有宏大气魄与眼光的皇帝,又怎么会关注不到呢?于是,他用手指在地图上一比划,益州郡就有了弄栋县。弄栋,就是今天的姚安。虽然现实的姚安不能与那是的弄栋相等同,但弄栋县的核心区域就是姚安,因为,越?`道进入云南后的枢纽位置就是姚安。悠悠越?`古道,不知有多少桥梁连接,李贽桥只是其中的一座,它与其他许多的桥共同连接了越?`古道,使越?`古道得以顺利畅通。   因而,李贽桥虽然平凡,但作用却不可小觑。它自建成之日起,便与河堤、道路融为一体,没有高下之分,共同承担起越?`古道姚安段的泄洪、连接的重任。虽然它的历史年轮,他的宏伟壮观,自然难与赵州桥、卢沟桥之类抗衡,但它所发挥的历史价值却一点也不逊色。李贽桥建桥四百多年,跟越?`道的历史相比,是短了许多,但仅从桥的角度看,其实已经不算短了。在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里,就是因为有了这座桥,就让那么多东来西去的商贾、马队,那么多出滇入滇的官吏、文人、军队,还有那么多过往于此的农夫,无论是风雨霜雪,或是阴晴圆缺,都能在姚安境内畅通无阻,这是多大的便利啊。   其实,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更看重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我一直在想,这座桥为什么叫李贽桥?这一定是后人这么叫的。那么,后人有为什么要将这座桥称之为李贽桥呢?这恐怕不单单只是因为它是李贽建造的这么简单。否则,赵州桥是李春设计并负责建造的,后人为什么不叫李春桥呢?按常理说,作为一个四品知府,要建一座这样的桥并不难,也值不得称道。但在李贽,确实很难。人们都知道,李贽岂是一个攀求仕进,心系利禄的蝇营狗苟之辈?他于财物与心性之间,更加看重的是精神世界的充裕和富有,因而一生不为利禄所累。这一点,只需要从他一生的经历就可以略见一斑。他本是一个苦出身的读书人,中举之后,就不想继续参加会试。想想看,在那个功名决定命运的时代,仅凭一个举人身份,就想在官场上混得高官厚禄,那只能是痴心妄想。所以,自二十九岁踏入仕途,前前后后二十多年时间,由北京到南京,路走了不少,位子调换了好几个,可挪来挪去,都是一些冷板凳,且材质一般都不高,别人也不大喜欢。对于这样的人生境遇,李贽当然是心知肚明,也安于现状,没有过多的奢望。反正,冷一点,落得清闲,清闲了好读书做学问;冷一点,无非就是生活艰苦一点,用度拮据一点,只要能有张床能睡觉就行,有碗饭吃就行,有张书桌能写文章就行。   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李贽外放姚安知府,应该算是提拔重用。在一般人看来,这对于改变他的人生命运和境况来说,应该是一次机遇,人们不是常说“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但他好像没有表现出多少惊喜。他知道,相较于内地,远在西南边陲的姚安,彝汉杂居,民风淳朴,却发展滞后,又有战争、匪患等人祸,有干旱、瘟疫等天灾。等待他的是嗷嗷待哺贫民百姓。要到这样一个地方去做知府,李贽怀揣着自己的想法。于是,当他拖家带口离开南京,来到湖北黄安,他就将子女托付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好友家,只带着糟糠之妻来到姚安赴任。就凭这一点就足以看透他的心迹。他不想藉此在姚安捞取更多地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