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VIP

新版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版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PAGE PAGE 天天快乐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 课程教案 朱秀蓉 第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内涵 1.1.1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 人际关系,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特点。 1.1.2人际交往的类型 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来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体来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1.1.3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 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1.1.4人际交往的意义 有助于身心健康、信息传递、自我认识。 第二节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2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2.3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1.3.1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 1.3.2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 2、简述人际交往的结构。 3、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内在动力? 考核要点: 人际交往心理学概念。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人际沟通 (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技巧,熟悉并能够解释沟通的心理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的含义及心理反应,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如何改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2.1.1沟通的含义 沟通、人际沟通。 2.1.2人际沟通的特点 私人性、亲切感、能动性、范围小。 2.1.3人际沟通的类型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直接沟通、间接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 第二节 言语沟通 2.2.1言语含义与沟通 2.2.2言语沟通的类型 2.2.3言语沟通的艺术 2.2.4言语沟通的原则 第三节 非言语沟通 2.3.1非言语沟通的功能 2.3.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 2.3.3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第四节 人际沟通的具体技能 2.4.1面谈 面谈、面谈的准备、面谈的技巧。 2.4.2应聘 2.4.3谈判 【思考题】 1、何谓沟通?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倾听?联系实际谈谈倾听具有哪些艺术? 3、非言语沟通的类型有哪些?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4、阐述沟通的心理反应。 考核要点:沟通的基本要素。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行为训练。 人际认知 (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陈述人际归因理论,了解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人际归因原则,理解人际归因偏见,掌握人际认知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认知的含义和内容,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归因理论及人际归因偏见。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及讨论。 第一节 人际认知概述 3.1.1人际认知的含义 3.1.2人际认知的内容 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 3.1.3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第二节 人际归因 3.2.1人际归因的含义 3.2.2归因理论 3.2.3人际归因偏见 3.2.4人际归因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大数定律、利益关系原则。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认知?他人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2、阐述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3、如何减少人际归因偏见? 考核要点:人际归因理论。 辅助教学活动:自我探索活动。 人际印象(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人际印象的概念,明确印象形成的特点,理解印象形成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并掌握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印象形成的特点、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第一节 印象形成概述 4.1.1人际印象的含义 印象、人际印象。 4.1.2印象形成的特点 整体性、主导性、联想性、比较性。 4.1.3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第二节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4.2.1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首先效应。 4.2.2近因效应 新近印象、近因效应。 4.2.3晕轮效应 泛化印象、晕轮效应。 4.2.4 定势效应 刻板印象、定势效应。 【思考题】 1、简述印象的概念及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要素。 2、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 4、如何利用近因效应增进人际吸引? 考核要点:人际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