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大院 周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家大院 周莹

吴氏庄园与吴宓 吴家大院位于泾阳县城北16公里处,云阳镇东北4公里处的蒋路乡安吴堡,吴家大院为七开间六檩八柱三进院,立柱游廊抱厦。该院看点是开阔大气的庭院布局艺术。 安吴堡北靠嵯峨山,南距西安60余公里。。安吴堡吴氏家族以经商和仕宦为主,其兴盛繁荣时分为东、南、西、北、中及西巷子六院,田地不多,却商业资本雄厚。现在的吴家大院有保存完整的清代盐商宅院,有中西合璧的古楼阁、古石牌坊、元代的戏楼。 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蒋路乡安吴堡村?1938——1940年?省文物保护单位(国七)】全称“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委派冯文彬、贾拓夫开设于本县斗口镇。1938年1月迁至本村吴氏庄园(庄园主人吴怀先将庄园借给中共)。朱德任名誉主任,冯文彬、胡乔木任正、副主任。青训班主要讲授抗日统一战线、抗日军事和抗日青年群众工作等基础知识。1938-1939年,该班首次派出7个战地工作团至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工作。青训班在安吴的办学场所,主要有班部所在地——吴氏庄园“吴式义堂”。“文化大楼”——望月楼,集会和演出场所——迎祥宫,露天课堂——吴氏陵园,安吴堡戏台子——医务所,吴氏东院的祠堂——青训班救亡室,西城门外的地坑土窑洞,地方工作科所在地。1940年初,大部分工作团干部返回延安,创办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同年4月,在安吴青训班撤回延安。 安吴寡妇,原名周滢(1868—1908),安吴堡吴氏家族“东院吴式义堂”主人----吴聘(字介侯)之遗孀。为光绪年间的陕西首富。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人,曾祖父周梅村为嘉庆年间三原富商,经过同治初年的“跑回回”之乱,周家从此一蹶不振,家境衰落。周滢“少孤,依兄嫂命,归吴氏”。光绪十年(1884年)16岁的周滢,出嫁给通奉大夫吴蔚文(1830----1876年,大盐商,庠生,好读书,侍母极孝)之独子吴介侯为继室。少年吴介侯“有父风”,在1877----1878关中大旱期间,曾捐银两万两千两救赈,受到朝廷赐封“议叙郎中”官衔。婚后十余天,16岁的丈夫吴聘“成婚之夕,夫病沉,逾十日亡,无子。”吴周氏即被称为“安吴寡妇”。又一说:周滢本为三原周家养女,持此说者质疑:试谁会因家产把女儿嫁给一个“病入膏肓”为了“冲喜”的人呢? 《泾阳县志》载:“光绪十一年(1885)泾阳县文庙在“回乱之劫”后重建,吴周氏独自认捐银四万两(40785两),朝廷诰封二品夫人”。1900年,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陕西巡抚端方设立“支应局”,向各地豪绅劝捐。斯时,吴家在吴周氏的运作下,生意正“如日中天”。吴周氏派嗣子吴念昔于1900年十一月,向驻跸西安城南院门的慈禧太后捐银十万两,并上贡“十二条式楠木屏风”(此物现存陕西省图书馆)一座及宝物若干,作为慈禧太后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将到来的“万寿节礼”纳祥。慈禧十分高兴,因此被慈禧认作干女儿,并封为“一品夫人”。一面又亲书“护国夫人”金匾相赐。吴家寡妇感激涕零,将牌匾悬挂在大厅正中。 安吴寡妇的嗣子----吴念昔(1882--?)字怀先,本是吴氏家族“中院”的子弟,为吴聘的族侄,原名吴玉成,光绪十年(1884年),3岁的吴玉成,承祧过继给“东院式义堂”安吴寡妇----吴周氏。改名念昔,字怀先。1891年,吴周氏为“味经书院刊书处”捐银五千两,10岁的吴念昔封“郎中”衔;1900年奉嗣母吴周氏命赴西安慈禧行宫捐银十万两,清廷擢19岁的吴念昔由郎中赏道员衔并戴花翎,秩二品。1902年,光绪圣旨:“捐助学费钜万,予陕西泾阳县绅士道员吴念昔奖叙”(《大清光绪实录》)。 吴念昔早年与于右任一起求学于三原县宏道大学堂,私交甚密。1917年,曾资助于右任的陕西靖国军革命。在1938年1月到1940年初期间,把大院借给中共中央青年部(即中国共青团的前身),在此创办中共青年干部学校(中央团校的前身),故此院为“青训班”旧址。在此期间,吴家大院是全国各地青年来到西安,奔赴延安的“中转站”。吴怀先在上海、西安都有房产。西安市盐店街、九府街(今天的青年路)大半条街道都是吴家的产业,吴家住在双仁府。吴家在“土改”中没有受到冲击,原因是吴怀先把数千亩地租给了乡亲,很少收租。吴家大院的部分房舍也让给了乡民和早年从河南逃难来陕的难民居住,吴家依然住在西安市双仁府宅邸里,仆役数十人,过着锦衣玉食的财主生活。吴怀先死后,他的儿子吴少怀当家,在“文革”中被批斗,补订为“地主”成分,押解返回安吴堡故里。吴少怀曾是国民党少校,喜拉板胡,创办“五月票社”,曾任赵寿山的37军文工团团长,在抗战中丰富了陕军将士文化生活。1972年病死,葬于吴氏家族墓地。吴少怀的儿子吴国勤工作在西安市西电公司下属的绝缘材料厂,吴国勤在单位也受到冲击迫害。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