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祥解
一、水源地的选择 水源地的选择,对于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来说,就是选择取水地段;对小型分散供水水源地来说,则是解决某几眼水井具体位置的问题。 在选择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位置时,一般应考虑以下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条件 从技术角度考虑为满足水量要求和节省建井投资的目的,供水水源地(或开采地段)应尽可能选择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强、分布广、具有调节能力、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地段。为增加开采补给量,保证水源地的长期均衡开采,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接近补给水源和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为保证水源地投产后能按预计开采动态正常运转,避免过量开采产生的各种生态环境负效应,在选择水源地时,要从区域水资源综合平衡观点出发,尽量避免出现工业和农业用水之争、供水与矿山排水以及上下游之间的矛盾,新建水源地应尽量远离原有的取水或排水点,减少互相干扰。 为保证取出水的质量,水源地应选择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或恶化)、便于保护的地段上。 从经济角度考虑在满足水量、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为节省建设投资,水源地应尽可能靠近供水区为降低取水成本,水源地应选择在地下水浅埋或自流地段;河谷水源地要考虑供水的淹没问题;人工开挖的大口径取水工程,则要考虑井壁的稳固性。当存在多个水源地方案选择时,应加强多个方案分析比较,从中优选最佳的水源地。 基本原则 水量大(汇水处、径流带)、不争水(远离其它水源地)、易取水(埋藏浅)、不污染(远离污染源)、不危害地段(环境地质问题)。二、取水建筑物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取水建筑物类型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含水层(带)的埋藏深度、厚度和富水性能;同时也与设计需水量大小,预计的施工方法,选用的抽水设备类型等因素有关。 地下水取水建筑物大致可分为垂直的(井)和水平的(渠)两种类型。 型式尺寸深度适用范围出水量地下水类型地下水埋深含水层深度水文地质特征管井井径50-100mm常用150-600mm井深20-1000m,常用在300m以内潜水、承压水裂隙水、溶洞水200m以内,常用在70m以内大于5m或有多层含水层适用于任何砂、卵石、砾石地层及构造裂隙岩溶裂隙地带单井出水量500-6000m3/d,最大可达2-3万m3/d大口井井径2-10m常用4-8m井深在20m以内,常用6-15m以内潜水、承压水一般在10m以内一般为5-15m砂、卵石、砾石地层,渗透系数最好在20m/d以上单井出水量500-10000m3/d,最大为2-3万m3/d辐射井集水井直径4-6m,辐射管直径50-300mm,常用75-150mm集水井井深3-12m潜水、承压水埋深12m以内,辐射管距降水层应大于1m一般大于2m补给良好的中粗砂、砾石层,但不可含有漂石单井为5000-5000m3/d,最大为3.1万m3/d渗渠直径为450-1500mm常用为600-1000mm埋深10m以内,常用4-6 m潜水、河床渗透水一般埋深8m以内一般为4-6m补给良好的中粗砂、卵石层一般为10-30m3/d.m,最大为50-100 m3/d.m坎儿井暗斜井??????表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及适用范围三、 取水建筑物的合理布局 取水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是指在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和取水范围确定之后,以何种技术上、经济上合理的取水布置方案,才能最有效地和最少产生有害作用的开采地下水。(一)管井的合理布局1、管井的平面布局 直线布井方式,主要适用于傍河水源地,可沿河布置一排或两排的直线井群,井位交错布置。 梅花形布井方式,主要适用于远河的潜水及多个含水层的地下水开采地段。 扇形布井方式,在基岩地区,由于岩石富水性极不均匀,地下水多是网状及脉状等窄条带径流,为了最大限度的截取地下水,常根据径流带的宽窄,在横截面上布置了3-5成群呈扇形的井群,对水源地开采。 平均布井方式,主要应用了面状分布,均质的松散含水层,井与井之间,通常采用等距排列的平均布井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在岩层导、储水性能分布极不均匀的基岩裂隙水分布区,水井的平面布局主要受富水带分布位置的控制,应该把水井布置在补给条件最好的强含水裂隙带上,而不必拘束于规则的布置形式。 2.水井的垂向布局 对于厚度不大的(小于30m)孔隙含水层和多数的基岩含水层(主要含水裂隙段的厚度亦不大),一般均采用完整井形式(即整个含水层厚度)取水对于大厚度(大于30m)的含水层或多层含水组,是采用完整井取水,还是采用非完整井井组分段取水,两者在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确定。对于多层含水层可以采用在垂向上分层取水 过滤器长度可按下列原则确定:过滤器合理长度可根据设计出水量、含水层性质和厚度、水位降深及技术经济等因素确定。冶金勘察总公司试验资料表明,过滤器适用长度不宜超过30m。含水层厚度小于30m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